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作者=董希平"
8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教坊使與宋藝
收藏 引用
《古籍研究》2023年 第1期 1-12页
作者:董希平中國傳媒大學人文學院 
教坊是宋代藝術表演的最大俗樂機構。教坊使是教坊主官,其以官員的身份與士大夫、其他機構進行交流,又憑借一技之長以樂人身份參與藝術表演。教坊使這一技術型官員的活動形成獨特的宋代藝術景觀:引導並貼近藝術表演主流、規範藝術表演...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乐署乐人的活动与宋代艺术表演地理空间的开拓
收藏 引用
《中原文化研究》2023年 第4期11卷 76-84页
作者:董希平 姜欣辰中国传媒大学人文学院北京100024 
宋代乐署乐人活动范围极广。中央、地方乐署乐人,以大小都市为表演中心,极易形成规模化演出,进而辐射临近乡村,促成了都市乡村间表演空间的延伸贯通,并有助于实现城乡音乐的融通与互动,丰富表演的内容与风格。州府衙前乐人相对固定地活...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拍板与宋词演唱
收藏 引用
《人民音乐》2013年 第10期 58-61页
作者:董希平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 
拍板是宋词演唱的重要伴奏乐器,它承继了古乐的节乐功能,又在唐宋的宴飨、祭礼乃至市井文艺中承继并发扬了这一功能.探讨拍板的形制及其在宋词演唱中的作用,对于深入了解宋词的音乐属性、艺术特征以及若干传播问题,无疑是必要的.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博采众长 独辟蹊径——袁行霈先生的中国文学研究
收藏 引用
《高校理论战线》2011年 第3期 16-28页
作者:董希平 庄永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100024 
袁行霈先生治学,博采众长,独辟蹊径,致力于学术的代际传承和文明的国际传播,用力领域涉及中国诗歌艺术研究、陶渊明研究、中国文学史研究、国学研究、为师之道、诗文书法创作。本文论述其中国文学研究部分的方法及成就:即诗歌艺术研究...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宋、金教坊之盛衰与靖康之变
收藏 引用
《文艺研究》2012年 第7期 45-51页
作者:董希平 刘隽一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 
教坊是宋、金掌管俗乐的重要机构,在两者的艺术发展中发挥过重要作用。靖康之变在政治、军事上对于宋、金影响巨大,在音乐艺术上同样如此。作为宋朝俗乐艺术精华的教坊乐工、歌伎、相关器物等,在靖康之变中几乎完全北移,一方面为金教坊...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宋词的都市人文精神
收藏 引用
《人民论坛》2019年 第21期 142-144页
作者:董希平中国传媒大学人文学院 
宋词是宋代城市经济繁荣的产物,是流行于宋代城市的音乐文学艺术。宋词彰显城市的宜居属性,歌咏城市对居民身心需求的满足;描述城市深广的空间,歌咏居民情感舒展与交流的无限可能;慨叹城市的盛衰,歌咏历史兴替的经验教训。宋词这种显著...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论经典形成中标准的变化及其身份认定:以宋词为例
收藏 引用
《社会科学战线》2012年 第9期 140-145页
作者:董希平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北京100024 
宋词的经典化经过了三个时段:一是讴词时代所推动的"词调经典化",二是读词与填词时代选择效法精品和艺术精品所推动的"文本经典化",三是作为学术研究对象研究时代研词所推崇的"研究经典化"。宋词最终由...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价值意识的离合与文学艺术的发展走向
收藏 引用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 第5期35卷 76-79页
作者:董希平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北京100024 
在价值论运行原理的观照下,我们会发现,文学艺术每一次的发展转型,其背后往往都有变化着的价值意识的推动;而每一次文学艺术的蜕变与新的文学艺术现象的出现,也往往是新的价值意识强化其自身存在的结果。纵观文学艺术传统的形成、发展,...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