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作者=褚潇白"
5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中华性”与“现代性”的扭结:论北平辅仁大学中国基督教绘画实践(1929—1949)
收藏 引用
《国际比较文学(中英文)》2024年 第1期7卷 39-67页
作者:褚潇白华东师范大学 
基督教艺术在西方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在中国传统绘画中并未形成固定模式。民国时期,北平辅仁大学的艺术家们尝试将西方基督教绘画的题材与中国绘画传统相结合,创造出具有“中西合璧”特色的宗教画作。这些作品在构图、视觉惯例符号的运...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聆听苦难:土山湾天主教绘画艺术中的空间意识及其宗教精神
收藏 引用
《宗教学研究》2012年 第2期 233-238页
作者:褚潇白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复旦大学 
上海土山湾画馆绘画艺术结合西画的空间形式和中国画的线条技术,形成不同于二者的空间意识。本文通过对土山湾画馆存世画作的美学分析,呈现土山湾画家们独特的艺术意识,即以"线描"重置西方油画的"空间意识",以深具...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佛像艺术与慈悲之美
收藏 引用
《佛教文化》2008年 第5期 43-47页
作者:褚潇白 
在佛陀灭度后的五百年间,世人因“佛相不可显现”而未曾以人形为之造像。在印度佛教艺术最初的流派中,没有佛陀本身的形象。印度的艺术家们通过一些佛经引证了“世尊”和他的一生八相,比如:用“双树及空座”代表“成佛”的场面,用...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佛像艺术与慈悲之美
收藏 引用
《法音》2008年 第10期 60-62页
作者:褚潇白 
在佛陀灭度后的五百年间,世人因“佛相不可显现”而未曾以人形为之造像。在印度佛教艺术最初的流派中,没有佛陀本身的形象。印度的艺术家们通过一些佛经引证了“世尊”和他的一生八相,比如:用“菩提树及空座”代表“成佛”的场面,用“...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论拜占廷圣像画的精神性动感
收藏 引用
《社会科学》2002年 第9期 67-71页
作者:褚潇白复旦大学中文系硕士研究生上海200433 
拜占廷圣像画充盈着一种精神性动感。基于它所诞生的中世纪特定宗教氛围 ,作者尝试从视知觉心理学范畴阐明这种动感在一定艺术话语情境中的表现形态、构成要素 ;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