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作者=费岭峰"
68 条 记 录,以下是11-20 订阅
视图:
排序:
“编”中“理” “用”中“构”——“9的乘法口诀”教学设计与思考
收藏 引用
《教学月刊(小学版)(数学)》2015年 第7期 48-50页
作者:费岭峰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教育研究培训中心 
一、“9的乘法口诀”教学可以承载怎样的学习目标?在一次教学调研中,笔者听一位教师执教了人教版教材二年级上册“9的乘法口诀”一课,教学过程大致分为以下四个环节。环节一:根据情境列出算式,编制口诀。即以教材主题图中的情境“...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借助几何直观 理解本质内涵——“连除简便计算”教学设计与实践思考
收藏 引用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2013年 第11期 29-30页
作者:费岭峰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教育研究培训中心 
不完全归纳法是小学阶段教学运算定律或性质的常用方式,其基本流程一般为:观察现象——提出猜想——举例验证——总结归纳。教学中引导学生探究规律所采用的猜想、验证、归纳等是一些相当重要的数学活动方式,需要学生有经历和体验的...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影响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要素
收藏 引用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2014年 第6期 3-4页
作者:费岭峰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教育研究培训中心 
小学数学有效课堂的构建,除了师生明确学习目标基础之外,离不开基于材料选择、活动推进、环节设计、过程演绎以及练习设计等恰当地处理,离不开为学生营造合理、合适的“学”的气场。 一、材料选择的生动性——关注“学”的趣度 新...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加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收藏 引用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11年 第11期 58-60页
作者:费岭峰浙江嘉兴市南湖区教研室 
教学内容分析《加法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P.23上的内容。对于“加法”,很多学生已经在幼儿园或者生活中接触过,有的学生会算10以内的加法,有的甚至会算20以内的加法。显然,作为系统学习四则...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重设学路,突出数学学习的挑战性——小学数学由“一般”到“特殊”学习路径设计的实践与思考
收藏 引用
《小学教学研究》2018年 第2期 66-69页
作者:费岭峰浙江嘉兴市南湖区教育研究培训中心 
传统数学课堂上,学生数学学习更多的是从探究“特例”开始,再到普适性方法的抽象归纳.此路後下的数 学学习一般起点低、步子小,过程相对顺畅,但缺少思维挑战性.新课程理念下,因为注重了数学学习过程的开放性,突 出学生自主学习,从“一...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素养立意的数学教学活动设计与实践——以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吨的认识”为例
收藏 引用
《小学教学研究》2019年 第7期 4-8页
作者:费岭峰浙江嘉兴市南湖区教育研究培训中心 
以素养发展的视角来看学生的学习,已经不是简单的认知活动过程,它还包括促进主体情感发展的意义。以此看“吨的认识”一课的教学,唤醒经验、激活经验、丰富经验是教学的重要目标与策略选择的依据。教学中,回归生活,借助与生活“联接”;...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对课程综合化与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相结合的思考
收藏 引用
《江苏教育》2023年 第11期 6-11页
作者:费岭峰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教育研究培训中心浙江嘉兴314006 
课程综合化的提出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课程综合化的核心要义是试图解决课程学习从知识技能的理解掌握到学科素养的发展,再到综合素养的培养的问题。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旨在打破学科壁垒,以综合性任务的完成来实现学习素养的发展,...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教学策略应视教学目标而定
收藏 引用
《小学教学(数学版)》2008年 第11期 50-51页
作者:费岭峰浙江嘉兴市实验小学 
读了上海市闸北区中山北路小学翁老师提供的这个案例后,浮现在我脑海中的一个问题是:老师,你想做什么?你设计这道习题的目的是什么?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合理的定位,朴素的教学——“小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与实践反思
收藏 引用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版)》2008年 第4期 16-17页
作者:费岭峰浙江嘉兴市实验小学 (314033) 
教学内容: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P88~P89例1。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理解具体情境中的小数的含义,知道以“元”、“米”、“分米”等作单位表示具体量的小数的各个数位上的数所表示的意义。2.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教学微调查的实践
收藏 引用
《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A)》2013年 第11期 66-68页
作者:费岭峰嘉兴市南湖区教育研究培训中心浙江嘉兴050061 
教学微调查是针对某个教学问题在课前或课后进行的小范围调查。教学微调查有利于教学从感性经验向理性认识发展。以课堂教学设计与反思为目的的教学微调查,一般分为课前调查和课后调查两个部分:课前调查目的在于了解学生的认知基础,为...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