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作者=赵凤新"
21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多阻尼反应谱拟合的时域叠加法
收藏 引用
《核动力工程》2008年 第3期29卷 35-40页
作者:赵凤新 张郁山中国地震灾害防御中心北京100029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81 
提出了一种在时域内叠加窄带时程的方法,用于提高设计地震动时程对多阻尼目标反应谱的拟合精度。该方法首先利用传统的在频域内调整Fourier幅值谱的方法,生成以给定单阻尼反应谱为目标的初始加速度时程;然后通过在时域内叠加窄带时程进...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不同法规关于核电厂设计地震动合成的技术要求比较
收藏 引用
《核动力工程》2006年 第2期27卷 17-21页
作者:李忠诚 赵凤新中广核工程有限公司工程技术部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81 
详细介绍了我国核电厂地震安全评价及抗震分析与设计中用到的多部国内外的法规、标准和导则的技术规定,对其技术背景和要求进行了深入比较和分析,结合工程实践给出了相关的评述和应用建议。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基于小波函数的地震动反应谱拟合方法
收藏 引用
《土木工程学报》2014年 第1期47卷 70-81页
作者:张郁山 赵凤新中国地震灾害防御中心北京100029 
提出一种改进的基于小波函数的地震动反应谱拟合方法,该方法通过调整给定地震动加速度时程,使其反应谱以一定精度拟合目标谱。首先,构造一种用于校正的增量加速度小波函数,该函数具有两个特点:①在反应谱的某个固定控制周期点处,对该函...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设计地震动研究的若干进展
收藏 引用
《世界地震译丛》1996年 第1期27卷 1-6页
作者:赵凤新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文介绍了设计地震动合成中有关相位差谱、经验格林函数法和统计经验格林函数法研究的进展,并对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讨论.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适用于中国场地分类的地震动反应谱放大系数
收藏 引用
《地震学报》2007年 第1期29卷 67-76页
作者:吕红山 赵凤新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北京100081 
对美国抗震设计规范的场地系数的研究基础进行了分析,并对中美两国场地分类指标进行了对比.通过对场地土层波速测试资料的分析,找出了两种分类方法的联系,从而得到了将美国场地系数转换为适于中国场地分类的方法,同时给出了基于中国场...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电气设备振动台试验输入的合理确定
收藏 引用
《电网技术》2012年 第5期36卷 118-124页
作者:尤红兵 张郁山 赵凤新中国地震灾害防御中心北京市朝阳区100029 
电气设备抗震性能检测最主要的方法是进行振动台试验,而合理确定试验输入是关键。以正弦拍波、人工合成地震波、实际强震记录为例,详细讨论了如何合理确定试验输入,指出了《电力设施抗震设计规范》相关条款存在的问题,为电气设备抗震性...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层状场地中局部不均体对平面P波的散射
收藏 引用
《岩土力学》2009年 第10期30卷 3133-3138页
作者:尤红兵 赵凤新 李方杰中国地震灾害防御中心北京100029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81 
利用间接边界元方法,在频域内求解了层状场地中局部不均体对平面P波的散射。利用精确的土层动力刚度矩阵进行自由场反应分析,求得位移和应力响应。通过计算虚拟分布荷载的格林影响函数,求得相应位移和应力;根据边界条件确定虚拟分布荷载...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发展现状与定位初探
收藏 引用
《震灾防御技术》2022年 第3期17卷 606-610页
作者:黎益仕 吴健 赵凤新中国地震灾害防御中心北京100029 
对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的产生背景进行回顾,系统地梳理相关制度建设和业务开展的基本现状,总结在属性定位、推进力度、技术要求和监管力度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基本原因进行分析,提出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属性定位设计和在抗震...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不同阻尼比反应谱的转换关系
收藏 引用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0年 第4期30卷 17-23页
作者:陈勇 赵凤新 胡聿贤 尤红兵 张郁山中国再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北京100140 中国地震灾害防御中心北京100029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81 
不同阻尼比的反应谱的转换关系在我国各类抗震设计规范中有重要应用。以大崎顺彦的转换关系为数学模型,以包含可靠长周期信息的260条基岩记录为基础,进行统计分析,得到的0.04—10 s的不同阻尼比反应谱的转换关系。转换关系弥补了4—...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建筑物抗震的“概念设计”
收藏 引用
《防灾博览》2008年 第5期 20-27页
作者:赵凤新 
汶川大地震造成的重大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使得房屋抗震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在人类抵御地震灾害的过程中,通过合理的设计理念和严格的施工质量来提高建筑物等工程设施的抗震性能是保护公众生命安全、减轻灾害损失的有效途径。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