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作者=赵寻"
42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历史的艺术价值与艺术的历史价值:批评语境中的中国早期古装片实践
收藏 引用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3年 第8期45卷 113-121页
作者:赵寻北京电影学院视听传媒学院 
批评者针对早期古装片展开丰富的批评和讨论,议题核心始终直指电影的历史性和艺术性。早期中国古装片的商业实践和艺术探索,在不断地接受批评检视的过程中,在特殊的时代语境之下,由历史与电影的浅层交涉到历史电影艺术美学的阶段性生成...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对“探索性戏曲”的探索
收藏 引用
《文艺理论与批评》1989年 第3期 68-75页
作者:赵寻 
当前,戏曲演出不很景气.有人说面临危机,有人说处于困境,反正是上座不佳.特别是省市大剧团、老剧种的演出,观众日渐减少.分析其原因,说是因为电视的兴起,争夺了观众.但也不全然.有的剧团有些剧目的演出,场场客满,接应不暇,连续演出上百...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人民是亲爹娘”——看电视剧《常香玉》谈常香玉精神
收藏 引用
《中国戏剧》1992年 第4期 45-46页
作者:赵寻 
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爱国艺人常香玉,9岁学艺,如今已度过了她60周年的艺术生涯。河南电视台将她的前半生拍成了18集电视连续剧,以细腻真实、形象生动的艺术表现手法,展现了常香玉坚韧不拔、奋发图强的为艺术献身的精神和坎坷不平、宁...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古典美学视域下中国电影的“隐性书写”——以《血染海棠红》(1949)与《海棠红》(1955)比较研究为例
收藏 引用
《当代电影》2017年 第3期 154-156页
作者:赵寻北京大学艺术学院2013级博士研究生100871 
《血染海棠红》(1949)和(《海棠红》(1955)(2)都是“上海电影大王”张善琨的电影公司创作的影片,但有着几乎完全不同的创作团队和时代背景,后者是前者的翻拍片。它们的相同之处是脱胎于同一个故事,且皆具有浓厚的好莱坞“黑...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张君秋的艺术道路——在欢迎张君秋同志访美载誉归来座谈会上的开场白
收藏 引用
《中国戏剧》1990年 第8期 5-6页
作者:赵寻 
7月12日上午,首都人民大会堂安徽厅内,洋溢着一片祥和、欢快的气氛,大厅正中,矗立起一座红色屏幛,上写“热烈欢迎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张君秋访美载誉归来”。这是由中国文联、中国剧协及《中国戏剧》杂志社联合召开的座谈会,蜚声海内外...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留得真情在人间——送君秋同志远行
收藏 引用
《中国戏剧》1997年 第7期 12-14页
作者:赵寻 
留得真情在人间———送君秋同志远行●赵寻“君秋同志今天中午去世了,……”5月27日晚听到这个消息好久不敢相信这是真实的。怎么可能呢?前不几天我们还通过电话,熟悉的语音还留在耳边:“有空来吧,咱们聚一聚。”我也随口应之...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遥祭肃霜同志
收藏 引用
《中国戏剧》1993年 第3期 14-15页
作者:赵寻 
时间过得好快啊! 肃霜离开我们已经一周年了,最后一次见到她是在去年2月间第二届艺术节在昆明举行的时候。当时因事要提前赶回北京,未等闭幕就先走了。那晚在剧场看见到她,我告诉她:这次不能上你家去吃饭了。她说:那把我留给你的一块云...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我的戏剧探索观
收藏 引用
《中国戏剧》1991年 第5期 14-15页
作者:赵寻 
话剧研究所在北京召开“沈阳话剧团探索之路学术研讨会”,厚生同志告诉我今天是最后一次会议,我说别管多忙我们也得去。因为这里有个态度问题——是不是支持戏剧艺术的探索。参加了会,还不能不发言,如不发言,人家会说可见他还是有点意...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具有青春活力的中国传统戏曲
收藏 引用
《中国戏剧》1992年 第1期 10-12页
作者:赵寻 
中国传统戏曲,有些翻译家往往把它称为“中国歌剧”(Chinese opera),其实,这种译名并不准确,它与国际上通称的“歌剧”(Opera)并不相同,而有着它独自的特征。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特征至少有以下三点:一、它的综合性。在戏曲文学的基础上...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江山代有才人出
收藏 引用
《中国戏剧》1990年 第9期 9-10页
作者:赵寻 
当文艺界正在一手抓整顿、一手抓繁荣的时候,我们四个单位——中国文联、中共中央宣传部文艺局,文化部艺术局、中国戏剧家协会在这里召开学习方荣翔、金乃千同志的先进事迹座谈会,目的是为这次整党学习提供一份真实感人的教材,以榜样的...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