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作者=赵山林"
65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试论戏曲传播中的文学与音乐关系
收藏 引用
《戏剧艺术》2005年 第4期 27-32页
作者:赵山林华东师范大学 
历代曲论家对戏曲传播中文学与音乐关系的认识,可以分为几种,有的看重文学性,有的看重音乐性,著名的“沈汤之争”也涉及这方面问题。从戏曲艺术本质的要求来说,应当达到二者的完美统一,而这有赖于剧作家、唱腔设计者和演唱者的共同努力。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试论梅兰芳、杨小楼的艺术精神
收藏 引用
《戏曲艺术》2015年 第4期36卷 20-26页
作者:赵山林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梅兰芳和谭鑫培、杨小楼三位大师是中国戏曲表演体系的杰出代表,本文仅就梅兰芳与杨小楼两位大师艺术精神的相通之处作一些思考,依据两位大师的艺术见解以及艺术实践经验,具体论述以下三点:(一)在涉及京剧本质规定性的问题上,坚持"...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词话中的艺术风格论
收藏 引用
《文艺理论研究》1989年 第5期 63-69页
作者:赵山林 
王元化先生在《文学风格论》译本跋中呼吁加强风格理论的研究,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课题。我国古代文论中有关风格理论的遗产是非常丰富而又独具特色的,可惜有很多还未曾认真地去发掘、整理、系统研究。特别是词话、曲话中的风格理论...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戏曲观众的心理定势
收藏 引用
《戏剧艺术》1990年 第2期 63-71页
作者:赵山林 
戏曲作为一门在舞台上进行表演的综合艺术,不能片刻离开观众,同时它也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观众。观众欣赏戏曲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一种被引导的积极的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在进入这一过程以前,观众的心理不是一片空白,而是处于...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早期咏京剧诗歌浅论
收藏 引用
《艺术百家》2012年 第1期28卷 132-139页
作者:赵山林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上海200062 
咏京剧诗歌的创作,可以上溯四大徽班进京之际,《消寒新咏》具有代表性。赵翼等人亦有诗作,也以歌咏旦角为主。道光中期,京剧正式形成,代表人物为"老生前三杰",此时歌咏生角的诗歌有所增加。其后孙宝瑄歌咏生角,至以"王(...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南北融合与关羽形象的演变
收藏 引用
《文学遗产》2000年 第4期 106-115页
作者:赵山林华东师大中文系教授 
关羽形象的演变过程,存在着历史与文学、官方与民间、文人与百 姓、宗教与艺术多种因素的交互作用,而其间又贯串着南北文化融合这样一条 重要的线索。作为艺术形象的关羽的相貌、性格、气质、精神,是在南北共同 创造。长期融合、世...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关于汤显祖“四梦”的评价问题
收藏 引用
《戏剧艺术》2003年 第3期 60-65页
作者:赵山林华东师范大学 
汤显祖'四梦'的问世,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但对'四梦'的评价,历来存在不同意见.从这些不同意见当中,可以看出文学思想、文学批评方面的许多问题,值得我们思考.本文略谈一点粗浅体会,以就正于方家.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试论昆曲观众的历史变迁与现状
收藏 引用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 第1期16卷 96-105,133页
作者:赵山林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上海200062 
昆曲观众的历史变迁与现状如何,与昆曲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大有关系,本文就其中几个问题进行初步思考。昆曲今天无疑是"小众艺术",但在历史上并非始终如此,至少在晚明至清初,昆曲兼有"大众艺术"和"小众艺...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试论于右任诗歌的艺术渊源
收藏 引用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 第2期37卷 72-78页
作者:赵山林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上海200062 
于右任是一位关心国家和民族命运的诗人,他的诗歌既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又具有深厚的艺术渊源。就古代诗人而言,屈原和杜甫对他影响最大。就诗歌体裁而言,他不仅重视诗词,而且重视散曲,比较全面地继承发扬古代诗词曲创作的优良传统,使...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试论汤显祖的《花间集》评点
收藏 引用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 第1期14卷 93-101,125页
作者:赵山林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上海200062 
汤显祖喜爱《花间集》由来已久,晚年更为其作了评点。曾有学者批评汤显祖的评点"内容极为贫乏",窃以为不够恰当,事实上汤显祖的评点覆盖面相当广:在内容方面,不仅阐发了花间艳词的情感内涵,而且揭示了花间词丰富的内容,以事...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