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作者=赵文汉"
7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嘿!”中的玄机——谈《胡同文化》“拙中藏巧”的艺术特色
收藏 引用
《语文教学通讯(高中)(A)》2006年 第11期 34-35页
作者:赵文汉安徽阜阳市三中236006 
例1:胡同是贯通大街的网络.它距离闹市很近,打个酱油,约二斤鸡蛋什么的,很方便,但又似很远.这里没有车水马龙,总是安安静静的.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谈《胡同文化》“拙中藏巧”的艺术特色
收藏 引用
《语文学习》2006年 第5期 41-42页
作者:赵文汉安徽阜阳市第三中学 
久居北京的汪曾祺先生,也算是一个老北京了。“胡同文化”的长期熏陶,让汪先生的文章带着特有的“京味”:在慢条斯理中带着几分慧敏,在不温不火中带着几分情致,在纯真拙朴中带着几分机巧。下面通过对文中几个例子的分析来谈谈汪先...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谈元杂剧“先白后曲,曲白相生”的艺术手法
收藏 引用
《语文知识》2004年 第9期 6-7页
作者:赵文汉安徽阜阳三中 
元杂剧中人物的语言主要由曲和白两种形式构成,而且不少地方曲和白的大意是重复的。例如在《窦娥冤》“婆媳告别”一场戏中,窦娥有一大段宾白,大致讲了自己的冤情及屈招的原因。然后向婆婆提出了一些要求。紧接着是窦娥的两段“曲”...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某些高考作文题为何“叫好不叫座”
收藏 引用
《教育文汇》2013年 第18期 38-39页
作者:赵文汉阜阳市第三中学 
影视界有一种“叫好不叫座”的现象:对某一作品,艺术界专家叫好声一片,观众却不买账。与此相似,每年高考后,语文界专家对某些高考作文命题一个劲地喝彩,考生却叫“坑爹”,认为这样的作文命题涵义深、审题难度大,不知如何下手。...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作文教学中的一些提法值得商榷
收藏 引用
《教育科学与艺术》2014年 第9期 84-85页
作者:赵文汉安徽省阜阳市第三中学教师安徽阜阳236006 
到目前为止,我国作文教学依然是一片混乱.在写作方面我们容易误读真情实感和套用文体论.这是我们对作文的定位不当所致,作文是一种能力系统,如果让学生去学去记,结果是做了很多无用功,写作水平却不能提高.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五单元作文同步教学设计——关于“随笔”写作的教学
收藏 引用
《新作文(中学教学版)》2003年 第12期 43-46页
作者:赵文汉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对“口语交际”课程设置的新构想
收藏 引用
《中学语文(教师版)》2004年 第7期 23-24页
作者:赵文汉安徽阜阳三中 
从人教版教材编写体例可以看出,编写者有意无意地仍将“口语交际”看成了一门知识性课程,尽管教材也设计了些少得可怜的“训练题”,但也是一些不咸不淡操作性较差的题目,明显地,它只起到了教材内容的辅助性作用,没有成为教材的主体。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