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作者=赵金钟"
11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突入与融合:胡风新诗理论论略
收藏 引用
《外语艺术教育研究》2007年 第2期 85-89页
作者:赵金钟湛江师范学院人文学院 
胡风新诗理论的核心,是强调诗人的主观作用,认为诗是主观突入客观而产生的情绪的凝结,诗人的主观只有突入客观,与客观达到高度融合,才能创作出好诗。为此,他强调诗人人格的锻造。主张"做人第一,作诗第二",要求诗人真诚地对待...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论十七年诗对结构的放逐——中国当代诗歌检讨之一
收藏 引用
《贵州社会科学》2003年 第3期 66-69,73页
作者:赵金钟信阳师范学院河南信阳464000 
十七年诗在艺术上失败的重要原因是“诗”的结构的缺失 ,缺失的根本原因是惰性思维和非诗理念的制约以及不懂得艺术创作的陌生化原则。这便导致了诗歌结构上的两大顽症 :一是利用流行的政治思维为构思模板进行“克隆” 。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九叶”诗人辛笛创作历程中的得与失
收藏 引用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 第5期36卷 11-13页
作者:刘明馨 赵金钟 赵金钟信阳师院中文系 信阳师院中文系讲师 
辛笛早期诗歌中,存在着两组对立的力的冲突:一组是“传统”与“西方”的冲突,一组是“为艺术”与“为人生”的冲突。辛笛以其独特的诗化功能,将这些冲突因素有机地调和统一起来。这就使他早期的诗作精致紧凑、诗味清纯、内蕴深厚而...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再看“朦胧诗”
收藏 引用
《南都学坛(南阳师专学报)》1996年 第4期16卷 47-50页
作者:赵金钟 
朦胧诗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八十年代闯入诗坛后引起众说纷纭,多数人对之看法不高.实际上朦胧诗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现象有它赖以产生的特殊的时代背景,它在文学史上已无法抹去.它反映了成长于“文革”时期倍受生活冷落和嘲弄的青...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论新世纪诗歌写作的叙述策略
收藏 引用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 第1期35卷 62-66页
作者:赵金钟湛江师范学院人文学院广东湛江524048 
21世纪以来,因"第三代"而来的叙述之风依然盛行,但表现得不再像"第三代"同仁那样狂热与偏执。一些诗人开始自觉地将叙述作为一种有效的方法运用于自己的诗写之中。同时,也开始思索这种方法所能达到的艺术高度和其...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论胡风的现实主义观
收藏 引用
《洛阳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 第4期20卷 43-47页
作者:赵金钟信阳师范学院河南信阳464000 
在与以政治为本位的现实主义理论派别论争中 ,胡风建立起了自己的现实主义理论体系 ,对文艺的政治性、真实性、题材与作家主体的作用和艺术技巧等问题都给予了精当而有价值的论述 。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小体制下的大精灵——评宋伟富的“小诗”
收藏 引用
《外语艺术教育研究》2012年 第1期 92-96页
作者:赵金钟湛江师范学院人文学院 
宋伟富的"小诗"颇具魅力。这种魅力既体现在其出色的艺术表达上,更体现在其独具的思想内蕴上。某种意义上讲,我们之所以欣赏他的小诗,主要不在于它的形式如何优美,而在于其内容给了我们独特的思想感受和人生启迪。宋伟富的&qu...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揉碎、重组及其节奏——评曾蒙长诗《国度》
收藏 引用
《中外诗歌研究》2017年 第2期 36-37页
作者:赵金钟 
在曾蒙的长诗《国度》里,诗人并未对他的“国”作清晰的线条呈现,他的重心是对它作天女散花式的勾勒,呈现一种情感化了的艺术影像。《国度》放弃了中国长诗叙事性的传统,撇开故事,以诗人自己的情绪为线索,捣碎了历史进程的线性结...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民族精神视角下的新诗——对20世纪中国诗歌的一种解读
收藏 引用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 第3期23卷 99-102页
作者:赵金钟信阳师范学院中文系河南信阳464000 
中国20世纪诗歌与民族精神交织得十分紧密。它的萌发、发展与成熟直接导源于民族精神现代化的发生、发展与完成。与民族精神的这种特殊关系,便促成了中国新诗的"四性"特征:工具性、现代性、创新性和民间性。四性特征标识了20...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论20世纪30年代胡风与周扬关于典型问题的论争
收藏 引用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 第5期43卷 74-77页
作者:赵金钟信阳师范学院中文系河南信阳464000 
20世纪30年代,胡风与周扬就典型问题展开了一场极有文学价值的论争。虽然双方观点各有正误,但由于这场论争发生在我国典型理论的初建阶段,所以,对于我国现代文学理论建设和马克思主义文艺典型论的中国化具有重要的开创性意义。然而,由...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