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作者=轩然"
44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正在经历着“去角色化”的音乐剧表演新形态
收藏 引用
《上海艺术评论》2022年 第6期 92-94页
作者:轩然不详 
在音乐剧的创作过程中,“整合”向来是绕不开的话题。如何安置作品中音乐与戏剧之间的关系,让“歌”唱在理所当的情节之上,让“舞”跳在合乎情理的场面之上,都需要创作者不断地实践打磨。历史上,无论开拓叙事音乐剧的理查德·罗...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当音乐剧本土化的时候 音乐剧《Q大道》
收藏 引用
《上海戏剧》2013年 第12期 36-37页
作者:轩然 
当一部外国音乐剧破引进国内的时候.宣传广告里总少不了要标榜一下自己是“百老汇经典音乐剧”.或者是“世界几大音乐剧”,或者拿过多少个托尼奖,在百老汇连演过多少千场,又或是被翻译成十几种语言.在全球几百零几个城市上演过等...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中国语境下的音乐剧创作
收藏 引用
《上海艺术评论》2020年 第2期 60-62页
作者:轩然不详 
音乐剧作为一种西方艺术形式的代表,在进入中国后,有越来越多的创作者都开始尝试用它来表现中国题材。近几年,我们已经不止一次在舞台上看见过,有关《聊斋》《西厢记》《白蛇传》等经典的中国故事改编而成的音乐剧;也发现了越来越多以...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聊《伊丽莎白》,不聊音乐 谈音乐剧《伊丽莎白》的戏剧性
收藏 引用
《上海戏剧》2015年 第2期 15-17页
作者:轩然 
音乐剧《伊丽莎白》的广告词中称自己是“欧洲音乐剧的复兴之作”,这样的表述我不能完全认同,但它提醒了我一件事儿:欧洲音乐剧兴盛过,也落寞过。上世纪80年代是欧洲音乐剧最兴盛的时代,那时候上演的《猫》、《悲惨世界》、《剧院魅影...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音乐剧《摇滚学校》:在商业戏剧中寻求破发
收藏 引用
《上海艺术评论》2019年 第2期 67-69页
作者:轩然不详 
《摇滚学校》这个原本略显陌生的名字,在今年初却成为了上海观众心目中的宠儿,让许多人在首演后集体发出“不好看就吃票根”的豪言。它看似在教孩子反叛,在批判成功学,美化摇滚,在用商业戏剧的套路让人欢笑,让人感动。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面对一部不好看的音乐剧时,我该如何置评?
收藏 引用
《上海艺术评论》2017年 第3期 50-51页
作者:轩然不详 
创作者总是想在作品中植入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让世人明悉。但实际操作中,却容易把作品变成想法和概念的灌输机。只是把概念塞给了观众,而不知如何引起观众主观的理解与思考。一个讲故事的音乐剧,不能只考虑说了什么,而忘记了如何去说;不...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近乎正常》:这个故事留给世人的不该只有摇滚和明星
收藏 引用
《上海艺术评论》2021年 第4期 18-20页
作者:轩然不详 
临近结尾处,母亲戴安娜无奈地告诉女儿,想还她一个正常人的生活,但自己已经很难做到。女儿娜塔莉却说:"我不需要一切正常的生活,它离我太遥远了。只要近乎正常,甚至差不多是正常的,就够了。"而这句"近乎正常"就像...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别把音乐剧做成死板的历史课
收藏 引用
《上海艺术家》2016年 第4期 75-76页
作者:轩然 
如果一部音乐剧在创作过程中,明显看到了音乐的强势以及剧本的薄弱,那最好的做法就是将音乐魅力作为该剧的重头戏凸显出来,通过一些创作手法去虚弱故事的部分,这样观众的观赏体验会更好。去年值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许多纪念活...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中文版音乐剧的价值和意义
收藏 引用
《上海艺术评论》2018年 第5期 82-83页
作者:轩然 
在最近的一次攀谈中,身为音乐剧制作人的朋友给了我一个颇为犀利的观点:中文版音乐剧很快就会落寞的。此话让人惊讶的原因之一在于国内制作中文版音乐剧的历史并不算长。如果从2011年7月《妈妈咪呀!》(Mama Mia!)中文版的诞生算起,...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创作观念转变下的收获 评音乐剧《爱在星光里》
收藏 引用
《上海戏剧》2019年 第1期 14-16页
作者:轩然 尹雪峰(摄影)不详 
在第20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参演作品中,音乐剧《爱在星光里》作为其中少数的原创音乐剧,呈现出了以往本土音乐剧创作中少有的成熟质感,叫人眼前一亮。曾参与音乐剧《雪狼湖》、影视金曲《画心》创作的词作家、编剧陈少琪,与参与创作...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