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作者=邓嗣明"
12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弥漫着氛围气的抒情美文——论汪曾祺小说的艺术品格
收藏 引用
《文学评论》1992年 第3期 118-124,129页
作者:邓嗣明 
汪曾祺是一位浸透着我们民族艺术精神的老作家,他的小说有一种特殊的清逸风怀和细腻的敏感。读他的作品,总感到有一股流曳飘忽的情调或韵味灌注其间;他笔端的人物就弥漫在由情思和意绪所运化的美的氛围气中。的确,汪曾祺的小说创作,并...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审美思维与语文鉴赏力的培养
收藏 引用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1995年 第3期18卷 103-106页
作者:邓嗣明 
培养学生的高尚审美趣味,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鉴赏能力,实质上是一种审美能力,它主要表现在人们对美事物的领悟和评价即对美的事物的形式、内容进行整体把握和审美评价上.因此,就语文的阅读教学而言,...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装饰性:文学语言的情意化酿制
收藏 引用
《江汉学术》1997年 第4期28卷 9-14页
作者:邓嗣明 
本文认为语言的装饰性变形是语言由指令性符号变成艺术符号的中介,是酿制情意的重要手段,语言的装饰性表现在语言、语调、语式三个方面。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唐宋词空白艺术的审美品析
收藏 引用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下旬)》2000年 第5期 40-42页
作者:邓嗣明 
唐宋词具有一种含蕴深远耐人寻味的特殊美质。因而,词作为独立的审美文本,除了美的质地外,还有一种“媚”的资质。“诗庄词媚”,正是美学家对于诗词审美特质的精炼概括。所以,在唐宋词的赏读过程中,还须有一个“化美为媚”的审美历程。...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词境:“心曲”的审美化指征
收藏 引用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下旬)》2001年 第9期 42-43页
作者:邓嗣明 
词境,是有别于诗境的另一种艺术境界。正如王国维所论:“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人间词话》)这里,王氏所谓“诗之境阔”,乃指诗笔勾画出的壮阔景象,它以情的外物化为其审...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悲情美:唐宋词的抒情艺术
收藏 引用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下旬)》2001年 第3期 40-41页
作者:邓嗣明 
以悲为美,在唐宋时代,曾为一时审美风尚。因而,词体亦呈现出一种悲情美。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自序》尝云:“后人之感,感于文不若感于诗,感于诗不若感于词。”原因之一,即在于词之“情长”、“味永”、“其为言也哀与思”、“...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诗歌语言的审美义
收藏 引用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教师版)》2001年 第8期 46-47页
作者:邓嗣明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秋水荚蕖.倚风自笑——王维诗的独特审美视角
收藏 引用
《中学语文(教学大参考)(上旬)》2010年 第4期 46-48页
作者:邓嗣明湖北沙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王维是一位具有高尚审美趣味的艺术家。他是诗人、画家,又是音乐家。他的审美趣味在于:恬淡,平和,闲散,至于冷寂。他远离俗韵,不事功利。山水风物一经其审美过滤,则成美学精品。他的诗“词秀调雅,意新理惬,在泉为珠,着壁成绘...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意叙和婉叙
收藏 引用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下旬)》1989年 第1期 18-19页
作者:邓嗣明 
叙述,是写作中极富表现力的手法之一。从生活到艺术,从自然美到艺术媚,一些文章大家常常绕开描写而用叙述去展现形象的美韵风骨,美学家们甚至提出“化描写为叙述”(朱光潜《诗论》),主张用叙述动作的方式传出物象之媚而显流动之美。这...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文学作品的阅读应重“品”
收藏 引用
《中学语文(教师版)》2000年 第1期 37-38页
作者:邓嗣明 
目前的阅读教学,特别是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极为看重“分析”,字、词、句、篇及艺术特色均条分缕析,千篇一律的来个“层层剥”,并且形成一套固定模式。教师按图索骥,教起来得心应手;学生司空见惯,听起来味同嚼蜡。当然,层层剖析固然显得...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