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题名(书名、题名),A=作者(责任者),K=主题词,P=出版物名称,PU=出版社名称,O=机构(作者单位、学位授予单位、专利申请人),L=中图分类号,C=学科分类号,U=全部字段,Y=年(出版发行年、学位年度、标准发布年)
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范例一:(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AND Y=1982-2016
范例二:P=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K=Visual AND Y=2011-2016
摘要:自新课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不断深入以来,教师为了适应新课改要求必须做出改变。教师只有充分把握教学艺术,才能将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发挥出来,让学生爱上数学,深入到数学学习中去,最终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教师只有从教学和学生实际出发,创新教学艺术形式,才能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教学效率。本文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分析了小学数学教育发展基本现状及教学艺术的内涵,重点对小学数学教育中创新教学艺术进行了分析,旨在实现数学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摘要:迈入稳定脱贫和实现共同富裕的新发展阶段,如何有效防范和化解返贫风险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文章基于2019年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CSS2019)数据,采用IVProbit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了互联网使用对林区农户返贫风险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互联网使用对林区农户返贫风险具有显著抑制作用,在世界银行公布的人均日消费标准1.9美元和3.1美元贫困线下,其影响效应分别为-2.234和-2.483;(2)进一步的机制分析发现,互联网使用通过促进林区农户非农就业,降低其返贫风险发生概率,在1.9美元和3.1美元贫困线下,其中介效应分别为20.47%和44.76%,表明非农就业在互联网防治返贫风险中起着部分中介作用,并随着贫困线提高,其中介作用更加明显;(3)异质性分析发现,互联网使用对林区农户返贫风险的影响在返贫风险程度、农户受教育程度和地区分布上具有异质性,对于中低返贫风险、受教育程度高及中西部地区的林区农户而言,互联网使用对其返贫风险的负向作用更加明显。受益于信息化建设,互联网正逐渐影响着农户生产、生活行为,并对农户返贫风险防治产生积极作用。但互联网使用存在“精英俘获”现象,导致“数字红利”存在分享不均的问题。因此,应充分发挥互联网的返贫风险防治作用,深入拓展林区农户的非农就业渠道,加快弥合乡村群体间和地区间的“数字鸿沟”,既要信息“赋权”,又要信息“强能”,才能实现弱势群体的信息“增收”,防止返贫风险发生。
摘要:交通基础设施具有显著的外部性特征,是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加速器",在减贫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文章利用2003~2013年南方集体林区13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选取交通密度值作为交通基础设施的代理变量,并运用三阶段最小二乘法(3SLS)解决了交通基础设施的内生性问题,实证检验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林区减贫的影响。研究发现:在2003~2013年期间的南方集体林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林区减贫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交通密度值每增加1%,人均GDP增加1.72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加1.341%。政府应加大林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林区社会经济发展,实现林区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
摘要: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研究数字技术使用如何降低农户返贫风险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基于2019年和2021年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数据,采用工具变量-概率单位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在识别出农户返贫风险的基础上,探究数字技术使用对农户返贫风险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数字技术使用对农户返贫风险具有显著负向影响,影响效应分别为-0.99和-1.25,稳健性检验和内生性检验结果均验证了这一结论。(2)进一步的机制检验发现,数字技术使用通过增加农户社会资本,降低其返贫风险,在1.90美元和3.10美元贫困线下,其中介效应为16.36%和20.45%,表明社会资本在数字技术使用降低农户返贫风险中具有部分中介作用。(3)异质性分析发现,数字技术使用对农户返贫风险的影响在户主年龄、户主性别和地区分布上具有异质性;对于非老年、男性及东部地区农户而言,数字技术使用对其返贫风险的负向作用更明显。基于信息贫困理论,文章构建了“数字技术使用-社会资本-农户返贫风险”的分析框架,并采用基于预期的返贫风险法测度农户返贫风险,丰富了数字技术减贫的作用机理,为降低农户返贫风险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提供了新路径。文章建议,应健全数字技术防治返贫风险的体制机制,加强农户社会资本培育,优化数字技术资源配置,提升“数字红利”的共享性和公平性,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摘要:全面推动乡村振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而破解农村问题的关键举措便是振兴乡村人才。农业高校作为农科专业人才培育的集聚地,不仅具有相关教育资源的特色优势,也相应地承担着为社会输送农业人才的责任。但是农业高校在培养农业人才过程中面临着招生数量减少、培养模式固化、通识教育普及率低、院校经费不足等瓶颈,应当厘清农业高校人才培育的理论逻辑、现实逻辑、目标逻辑、价值逻辑,通过加强招生宣传力度、创新教育模式、加强通识教育、增加院校经费投入等路径,培养更多知农爱农、为农服务的新型人才,切实回应乡村振兴的人才多样化需求。
摘要:文章以我国中东部地区的7个省份为研究对象,构建森林生态承载力和环境污染压力2个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方法,测算森林生态承载力与环境污染压力指数,进而研究森林生态承载率的演变规律与动态关系。研究结果发现:2005-2014年,中东部地区森林生态承载力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环境污染压力处于持续下降的趋势;两者的共同效应使森林生态承载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承载状态从超载状态逐渐过渡到富余状态。为此,提出加强森林生态支撑力的建设、降低环境污染能耗总量等相关措施,以提高森林生态承载率水平。
摘要:城乡融合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重要举措,城乡融合发展的目标本身就蕴涵在共同富裕的内涵之中。城乡制度壁垒、空间布局失衡、基本公共服务非均等化等问题制约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推进城乡融合应基于整合式、系统化视角,构建制度融合、空间融合、服务融合“三位一体”的发展体系,建立城乡要素有序流动机制,构建城乡一体化空间,促进城乡服务融合,弥合城乡社会保障鸿沟。
摘要:农村经济转型关乎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有其共性规律和区域差异。本文基于1991—2018年世界主要国家的农村经济转型数据,从农业转型和农村劳动力转型两个维度剖析不同国家的农村经济转型阶段特征,并以农村减贫为例考察其转型效果,在此基础上开展农村经济转型的类型学研究,揭示农村经济转型的一般规律。研究发现,近三十年来,发展中国家的农村经济转型速度普遍高于发达国家,制度革新、市场改革、技术应用、土地规模化和城市化等因素是推动农村经济转型的主要驱动力,且农村经济转型速度越快,减贫效果越明显。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在乡村振兴过程中,要加快农业转型速度,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农村劳动力转型速度,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构建与农村经济转型阶段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摘要:“对话”作为高中语文教学的一种存在方式,突破了传统教学中的“独白”以及“对白”,让高中语文课堂更加活跃。教师需要把握好“对话”的尺度,让“对话”更有艺术性,从“对话”中引入教育的情境,把“对话”融入生活,在“对话”中体现出教师对于学生的尊重以及对学生的爱。
地址:宁波市钱湖南路8号浙江万里学院(315100)
Tel:0574-88222222
招生:0574-88222065 88222066
Email:yzb@zw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