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作者=郑弌"
21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姿态与策略——也谈艺术家与环境问题
收藏 引用
《美术观察》2015年 第10期 20-21页
作者:郑弌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 
若将“环境问题”视为现代性转型中无可避免的“社会问题”,那么,当代艺术家在介入这一“问题”时,是否天然地承袭了某种“历史合法性”?当代艺术家群体并不必然要求学院出身,但“艺术家”标签却意味着它从属于学科分科体系。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印度佛教美术考察笔记(上篇)——新德里藏斯坦因所掠绢画初步研究
收藏 引用
《美术观察》2018年 第5期 135-142页
作者:郑弌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 
对于邻邦印度。华夏民族在历史上一直对其保持着高度兴趣和喜爱之情。对印度艺术的研究,20世纪以来的前辈学者筚路蓝缕搭建起了较为完整的知识框架,但对于后辈学人来说,这一领域的研究空间仍然巨大。青年学者郑弌2016年受中国美协青...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道成舍利:重读仁寿年间隋文帝奉安佛舍利事件
收藏 引用
《美术研究》2016年 第3期 63-70页
作者:郑弌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讲师博士100102 
本文从隋文帝效仿梁武帝"菩萨戒皇帝"故事出发,由重读碑铭结构、话语入手,讨论了文帝身世传说、佛舍利感应祥瑞、共时性的斋仪,三者如何共同形塑了彼时流行的宗教图像主题观照下的人间皇帝形象,并有效地纳入礼仪性观看视野。...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预流”:重访西北考察语境中的张大千
收藏 引用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8年 第2期 27-36页
作者:郑弌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北京100102 
张大千的敦煌临摹、考察活动多彰显以审美价值,往往被视为艺术家的临摹创作活动而不为学术研究所重。但张大千以其艺术直觉的敏感性,重新发掘了敦煌归义军时期供养人像作为生者真仪的特殊性。特殊性背后,体现的是晚唐五代归义军政权的...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瓦莱里、普鲁斯特与博物馆
收藏 引用
《美术观察》2014年 第7期 135-139页
作者:阿多诺 郑弌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 
如何在当代的时空中欣赏一件来自于历史的艺术作品,是一个看似简单却又复杂棘手的问题,当人们习惯于在博物馆中观看和欣赏那里的各种艺术藏品的时候,很少会意识到欣赏情境对自身感知的影响。对于现代博物馆中艺术品的存在形式和人们...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敦煌学与敦煌美术研究新动向
收藏 引用
《美术大观》2019年 第10期 41-45页
作者:郑弌中央美术学院 
敦煌美术研究并非敦煌学下设分支,而是以图像材料为中心、具有相应学科方法及路径的研究方向。唯有将分别以图像、文献为轴的敦煌美术与敦煌学并置,方能完整而切近地复归于中古至近世敦煌为中心的河西历史语境,进而讨论作为文化现象的...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论宿白“区域模式论”的生成
收藏 引用
《美术》2016年 第9期 116-119页
作者:郑弌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美术史系 
在过往的中国古代美术史研究中,有三次大的转型研究值得注意:“汉唐之间”、“唐宋变革”、“晚清民国的现代化”。自汉末、三国至隋,汉唐之间逾400年的历史,其政治结构由大一统走向分裂与地方自治,又从地方自治走向南北分治,最...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物质性被悬置之后
收藏 引用
《美术观察》2014年 第4期 18-19页
作者:郑弌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 
当综合材料绘画由崭露头角发展到蔚然大观时,将其归类、定名,纳入现有的知识体系就势在必行。无论是全国美协为其设立专门艺术委员会,还是各大美院为其开设专业培养方向,都表明了综合材料绘画在制度层面被接纳的程度。然而,就任何...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从祭祀到纪功--唐五代敦煌“邈真”图像的空间与礼仪
收藏 引用
《美术》2014年 第7期 110-114页
作者:郑弌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 
公元523年,宾阳中洞终告完成。北魏宣武帝或许未曾料到,这组为纪念其父孝文帝和母亲文周皇后而开凿的洞窟,在耗时近四分之一世纪后,仅修建了最初计划的三分之一。余下的南北两洞。要留待百余年后的唐代陆续完成。他更无法想象,将近...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印度佛教美术考察笔记?(下篇)——从桑吉到德干
收藏 引用
《美术观察》2018年 第6期 145-151页
作者:郑弌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 
本次原拟计划考察下列石窟:根赫里(Kanheri)石窟(公元2至9世纪)、贡德恩(Konde)石窟(公元前1世纪)、伽尔拉(Karla)石窟(约公元120年)、珀贾(Bhaja)石窟(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前1世纪)、贝德萨(Beds~)石窟(公元l世纪)...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