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作者=郑毓信"
18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理论的实践性解读”:实例两则——教师专业成长的主要途径(二)
收藏 引用
《教育研究与评论》2024年 第3期 4-10页
作者:郑毓信南京大学哲学系 江苏省文史研究馆 
围绕《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所提出的两个思想,可以更清楚地认识努力做好“理论的实践性解读”对于教师专业成长的特殊重要性:其一,相对于片面地强调“情境设置”,应当更加重视如何将“问题引领”这一思想很好地渗透、落实...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数学与艺术——“数学教育杂谈”之二
收藏 引用
《教育研究与评论》2022年 第3期 4-9页
作者:郑毓信南京大学哲学系 江苏省文史研究馆 
现代数学与中国传统艺术有很大的一致性:即使是最简单的数学对象,也是抽象思维的产物;相对于艺术创造,对于形式(美)的追求在数学中也有明显的表现,如“对称性”“简单性”“统一性”“奇异性”等。数学教育应当努力实现艺术的境界,“真...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关于落实“双减”的几点建议
收藏 引用
《江苏教育》2022年 第1期 57-63页
作者:郑毓信南京大学哲学系南京210093 
“双减”对于我国教育事业与社会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和深远的影响。为了使“双减”政策真正得到落实,除去纠正实践中的不平衡以外,我们还应更加重视如何能够很好地实现“减负增效”,特别是,由作业教学中的“广种薄收”转向“整体设计”...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天才与凡人——“数学教育杂谈”之三
收藏 引用
《教育研究与评论》2022年 第4期 4-9页
作者:郑毓信南京大学哲学系 江苏省文史研究馆 
数学教育目标的确定应当立足于大多数学生,这也是我们为什么应当超出数学从更一般的角度进行分析的主要原因。除去与艺术的对照,文化的视角也可在这方面给我们重要的启示:应当切实抓好“入”与“出”这样两个关键词,努力创建好的“数学...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小学数学探究性作业”的学习与思考
收藏 引用
《教学月刊(小学版)(数学)》2022年 第3期 4-8页
作者:郑毓信南京大学哲学系210093 
探究性作业的设计与实施是数学教育领域中的一个热点。刘善娜老师及其团队的相关研究不仅对一线教师做好这方面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也可被看成教学研究的一个范例,特别是如何通过持续努力实现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包括更好地突出努...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为教师的专业精神点赞
收藏 引用
《教育视界》2023年 第11期 5-7页
作者:郑毓信南京大学哲学系210008 
好的课例应当为广大一线教师提供直接的范例和有益的启示,更重要的是,不会使听课者停留于“课题设计真妙”这样的感叹,乃至因自己缺乏类似的灵感或才气而深感遗憾,也不会满足于相关课例特别是“一招一式”的简单移植或模仿,而是坚持自...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后现代课程与数学教育
收藏 引用
《全球教育展望》2004年 第3期33卷 34-38,6页
作者:郑毓信南京大学哲学系 
文章首先对"后现代课程建设"的两种可能定位进行了介绍和分析,认为后现代主义的主要意义即是能促进我们对于已有工作的自觉反思。其次又具体地论及了后现代主义对于数学教育的积极意义,特别是,我们既应充分认识数学的文化价值...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从“数学教育三角形”到学校数学教学设计的六条标准
收藏 引用
《数学教学通讯(中教版)》2000年 第3期23卷 1-2,4页
作者:郑毓信南京大学哲学系 
德国著名数学教育家鲍尔斯费德(***)1976年在第三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ECMEⅢ)上明确提出了数学教育的三个研究对象:课程、教学和学习;其后,美国的凯伦(***)又将这三者形象地比喻为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并指出这三者分别对应于如下的三种人...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建构主义及其教学涵义
收藏 引用
《中学数学教学参考(教师版)》2003年 第10期 1-4页
作者:郑毓信南京大学哲学系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立足基本问题求新求异——从张齐华老师“圆的认识”的五个教学设计谈开去
收藏 引用
《教育视界》2017年 第20期 4-6页
作者:郑毓信南京大学哲学系 
作为"齐华课堂"的首篇,《小学教学》2016年第1期刊登了青年数学名师张齐华的课例"‘圆的认识’教学实录"及相关的体会文章"核心素养:让课堂绽放新活力"。本文并不试图为这一课例做出具体评价,而是主要集中于这样一个事实:这是...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