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作者=阿兰·巴迪欧"
4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性别差异是可见的吗?
收藏 引用
《电影艺术》2015年 第1期 97-102页
作者:阿兰·巴迪欧 肖熹巴黎高等师范学院 法国戴高乐大学 
本文通过对《一个女人的身份证明》中三场性爱戏进行分析,说明性别身份在电影这种可见性的艺术中,并非像想象的那样容易,性别身份既不必然与身体器官相关,也不必然以有限的影像与具体的人物相关,这部电影展示了一个谜一样的似乎双性恋...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要么去爱,要么孤独——关于《木兰花》
收藏 引用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 第5期33卷 20-31页
作者:阿兰. 李洋 许珍巴黎第八大学哲学系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北京100871 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长春130024 
《木兰花》是电影中的经典。影片中的父子关系、性别和社会关系等美国化主题是分析该片的关键。以此为契机,在运用多人物和分立故事展现精致的多样性的同时,也试图通过电影特有的抽象化建构一致性;演员的过度表演方法突出了多样性与一...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电影作为哲学实验
收藏 引用
《文艺理论研究》2013年 第4期33卷 180-194页
作者:阿兰·巴迪欧 李洋(译)不详 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从三个具体情境出发,提出哲学的使命在于思考选择、距离和例外,而电影也是在断裂中创造新的综合,是哲学情境的实验。哲学可以从影像、时间经验、连续性、艺术等级、艺术与非艺术这五个方面去思考电影给哲学的启示。电影不否定差异...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电影的虚假运动
收藏 引用
《电影艺术》2012年 第5期 105-110页
作者:阿兰·巴迪欧 谭笑晗(译) 肖熹(译)不详 东北师范大学文艺学博士 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 
从柏拉图出发,认为电影的本质是理念(主题)对形式的一种拜访,而电影的运动(分为整体运动、局部运动和艺术语言之间的运动)是虚假的,并非真正的运动;对电影运动的不同理解产生了三种评判电影的方式:无差别判断、区别判断和公理性...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