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作者=阿瑟.丹托"
16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论运动图画
收藏 引用
《电影艺术》2017年 第5期 104-111页
作者:阿瑟.丹托 黎萌哥伦比亚大学 西南大学文学院 
本文的核心问题是电影作品的存在论,涉及如下问题:电影是什么(电影是什么样的存在物),构成电影作品的必要条件有哪些,电影艺术如何区别于其他艺术形式(例如戏剧和绘画),等等。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从分析哲学、历史叙事到分析美学——关于哲学、美学前沿问题的对话
收藏 引用
《学术月刊》2008年 第11期40卷 5-11页
作者:阿瑟.丹托 刘悦笛哥伦比亚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北京100732 
阿瑟.丹托从方法论的基础上认定,"分析哲学"并不是一种哲学,而是能够用于解决哲学问题的一套工具;"分析哲学史"就是发现了哲学分析工具的历史。在这个意义上,它可能还没有"终结"。刘悦笛却认为,从"...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艺术过去的形态:东方与西方的比较
收藏 引用
《艺术百家》2011年 第3期27卷 10-16页
作者:阿瑟.丹托 帅慧芳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美国纽约10027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 <艺术百家>杂志社 
中国艺术家与西方艺术家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他们因处于迥异的"有效的传承体系"之中而拥有了各自不同的生活意味。中西艺术家对"临摹"和"传承"等理念独特的理解,不仅造就了中西各具特色的艺术家世界以及艺...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现代、后现代和当代
收藏 引用
《美术观察》2021年 第9期 91-96页
作者:阿瑟.丹托 秦兆凯(译)不详 
译者序自从1986年发表的《艺术的终结》[1]引起广泛争议,又在十几年后的《现代、后现代和当代》一文中,对艺术终结论予以进一步的解释和修正。通过对现代、当代和后现代的区别,澄清了艺术的终结与后历史艺术的具体所指。借用贝尔廷...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艺术的终结
收藏 引用
《美术观察》2021年 第8期 86-95页
作者:阿瑟.丹托 秦兆凯(翻译)不详 
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发表的《艺术的终结》可能是一篇其标题最广为人知,同时其内容又最鲜为人了解的论文。不少人谈到的艺术终结论时,既没有读过这篇著作也不了解它的实际所指,仅仅凭题目望文生义地议论,往往错过了的真实论...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艺术终结后的艺术
收藏 引用
《世界美术》2004年 第4期 74-79页
作者:阿瑟.丹托 王春辰[美] 
·“艺术的终结”的观点,曾引起广泛的争议,在本文中,他就这种观点的本义,及其在一种宏大叙事中与马克思、黑格尔的关系,作出了陈述。并指出,艺术家愿意随时使用所需的任何东西,而完全不顾及纯粹性,以及他们绝对自由游戏的...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附:回应舒斯特曼
收藏 引用
《外国美学》2016年 第2期 68-71页
作者:阿瑟.丹托 高砚平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理查德·舒斯特曼意在提出一种艺术的多元论视角,同时以我的寻常物变容的观点加以论说。他忠实于他的哲学偏好,以本真的精神理解我对'变容'一词的挪用,这种精神曾经灌注并继续灌注在他的哲学探索甚至他的生活之中。我想说,...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看与显示
收藏 引用
《电影艺术》2023年 第4期 106-113页
作者:黎萌不详 西南大学文学院 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 
在人文学科的部分领域,有一些关于人类视觉可塑性的常见看法,即:人类视觉随着历史变化而变化,而图画技术中不断变化的再现策略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一些学者在强调“现代”作为一个独特的艺术史时代时,进而宣称“现代”的刻画性特征...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人工制品与艺术品
收藏 引用
《当代美术家》1997年 第S01期 123-128页
作者:·C· 唐英(译)不详 
我们必须增强我们的批判鉴定能力,因为外观相似的圈套可能会导致并且已经导致产生一些不可思议的误解。--Rudoph wittkower(鲁道夫·维特科韦尔)《寓意与象征的转移》无论艺术品可能有什么含意,然而它们都可能被其同时代人所理解并...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评《艺术与宗教》
收藏 引用
《诗书画》2017年 第4期 147-148页
作者:·C· 徐佳北京大学艺术学院 中央美术学院国际处 
理查德·舒斯特曼以多元艺术视角,对我的“平常物的变容”一说进行了思辨。他忠实于自己的哲学追求和生活追求,就我对“变容”这一概念的挪用进行了探究。我的意思是,他有一种我所不具备的独特勇气,敢于把自己向冒险开放。他的文章...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