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作者=陈明选"
67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论网络环境中着重理解的教学设计
收藏 引用
《电化教育研究》2004年 第12期25卷 49-51页
作者:陈明选江南大学师范学院江苏无锡214000 
针对当前教学设计理论只提供了教学设计流程 ,关注外在教学形式 ,难以解决具体教学问题的缺陷 ,本研究试图构建一个以理解为目标的教学设计框架 ,就教师如何把自己对教学观念、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理解转化为促进学生理解的教学方式等...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数字学习资源情感化设计与效果分析
收藏 引用
《现代教育技术》2019年 第4期29卷 54-60页
作者:陈明选 董楠江南大学教育信息化研究中心江苏无锡214122 
数字学习资源是教育信息化的关键要素。但是,当前数字学习资源设计较多重视认知层面,而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文章从本能、行为、反思三个维度,提出了数字学习资源情感化设计的三个层次:本能层强调数字学习资源视觉效果,诱发学生兴趣;...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教育信息化进程中教学设计的转型——基于理解的视角
收藏 引用
《电化教育研究》2012年 第8期33卷 10-16页
作者:陈明选 刘径言江南大学田家炳教育科学学院江苏无锡214122 
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课程与教学领域,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核心之一。社会的信息化带给教育多方面的冲击:课程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全球化视野,课程内容强调综合化和开放性,学习方式趋于自主和探究,学习者的角色从知识的接受者...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着重理解的翻转课堂学习活动设计
收藏 引用
《开放教育研究》2015年 第6期21卷 95-103页
作者:陈明选 杨娟江南大学田家炳教育科学学院教育信息化研究中心江苏无锡214122 
教学如何促进学生深度理解,真正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是翻转课堂能否深入的关键。为了解决当前翻转课堂形式化的问题,本研究尝试将理解性学习与翻转课堂进行有机融合,提出以促进学生理解核心问题为目标设计课前、课中、课后的系列学习活...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基于智能手机的交互式学习环境设计
收藏 引用
《中国电化教育》2015年 第4期 68-73页
作者:陈明选 刘萃江南大学田家炳教育科学学院江苏无锡214000 
如何运用智能手机搭建数字化学习环境,开展移动学习是当前研究者关注的重要问题。但是现存的学习类手机软件缺少对用户的深入分析,学习内容的设计和呈现仍然基于知识传授的理念,是一种单向的输出,缺少交互性设计,难以调动学习者的兴趣,...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研究
收藏 引用
《电化教育研究》2006年 第3期27卷 22-24,50页
作者:陈明选江南大学师范学院江苏无锡214122 
教育技术能力是教师应该具备的一种综合的现代教学素质,仅靠一门公共课程很难保证师范生系统深入掌握相关的教育技术知识和技能,必须突破传统思维定势,对构成能力的理念、知识、技能、环境等相关因素进行系统设计,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教...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基于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学习活动设计
收藏 引用
《中国电化教育》2019年 第1期 87-93页
作者:陈明选 张宁江南大学教育信息化研究中心江苏无锡214122 
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当前教学改革关注的重要问题,学科知识只是形成学科素养的载体,学科活动才是形成学科素养的渠道,学习活动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具有独特的价值。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由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论信息化环境下大学生的有效学习
收藏 引用
《高等教育研究》2013年 第9期34卷 65-72页
作者:陈明选 陈舒江南大学田家炳教育科学学院江苏无锡214122 
信息化环境下大学生的有效学习,是一种追求深度、强调理解、关注意义的学习,具体表现在对海量信息进行提炼与转化,在复杂情境中形成迁移,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全球范围的学习中来等方面。促进大学生实现有效的学习,需要以理解为目标实现教...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理解性教学设计的基本模式
收藏 引用
《教育评论》2007年 第5期 60-63页
作者:王健 陈明选江南大学教育学院 
为理解而教,既是顺应时代要求又是对某些缺乏理解与充满误解的教学的修正。根据理解性教学的精神进行教学设计,是教师实施理解性教学的必要准备。有研究者根据广义教学观的要求,设计了适合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或班主任工作的理解性教...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从知识的观点看教育技术课程的教学设计
收藏 引用
《高等理科教育》2005年 第2期 119-121页
作者:陈明选江南大学师范学院 江苏无锡214063 
知识观点左右着教学策略的制定,影响了教育的内容和教育的方法.教育技术知识既有获得的成分,更是参与的结果.教育技术的学习根本上应该是一个参与式和主动的协作过程.教育技术公共课程应当基于此种观点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