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作者=陈望衡"
100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环境美学与建设美丽中国——陈望衡访谈录
收藏 引用
《鄱阳湖学刊》2015年 第6期 55-64页
作者:陈望衡 谢梦云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 
一、环境美学理论问题谢梦云:陈教授,请您简单介绍一下环境美学学科发展的历史及现状?陈望衡:环境美学在美学学科领域可谓是最年轻的一个分支学科。20世纪60年代至今,环境美学不过60年光景,但备受关注。其主要原因不在于环境,也不在...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试论唐太宗李世民的美学思想
收藏 引用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23年 第6期60卷 47-60,158页
作者:陈望衡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湖北省武汉市430072 
唐太宗李世民美学思想的核心是“中和”。在文艺与政治关系的问题上,李世民持两种立场:其一,标举“合力”说,主张实现文艺的政治功能与审美功能的统一;其二,标举“独立”说,艺术不是政治,政治功能与审美功能可以分离。李世民为《玉树后...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北朝的夷夏融合与中华美学的构建
收藏 引用
《中州学刊》2023年 第1期 159-169,F0002页
作者:陈望衡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夷夏是中华文化中的重要概念。先秦以来,“夷夏之辨”发展为夷夏融合。南北朝是夷夏融合的高峰期,主要在北朝进行,代表是北魏。夷夏融合的主流是汉化,汉化的主体不是自然血缘的同化,而是文化上对于华夏文化的认同。南北朝是佛教汉化的...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秦兵马俑艺术与秦王朝的美学气象
收藏 引用
《湖北美术学院学报》2023年 第2期 24-30页
作者:陈望衡武汉大学哲学学院 
秦兵马俑虽是陪葬具,却是秦王朝现实审美文化的反映。秦王朝崇尚军功。8000座兵马俑,就是8000个中国统一战争的纪念碑。秦王朝崇尚艺术。在雕塑审美上,秦人注重人物个性,注重人物精神气质,其审美趣味逼近现代审美,堪称超前的绝艺。秦人...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论艺术天才
收藏 引用
《创作与评论》1989年 第2期 61-71页
作者:陈望衡 
一 有没有艺术天才?什么是艺术天才?一直有着不同的看法。 康德是认为有艺术天才的,而且认为天才只产生于艺术领域,科学领域没有天才,因为艺术是一种创造,具有不可摹仿性;而科学是可以通过摹仿来学习的。显然。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华族开始的标志——仰韶文化的审美意义
收藏 引用
《艺术百家》2013年 第4期29卷 89-95,118页
作者:陈望衡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仰韶文化是中国史前最重要的文化形态,距今五千年左右,相当于黄帝时代。它在中华民族文化的建立上具有重要意义,主要体现为:1.彩陶的出现与兴旺——中华审美意识觉醒的主要标志;2.花纹、鱼纹两大经典纹饰出现——中华吉祥意识的开始;3....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审美本体、哲学本体及艺术本体
收藏 引用
《学术月刊》2003年 第2期35卷 5-10页
作者:陈望衡武汉大学哲学系 
本文认为 ,审美本体与哲学本体、艺术本体既有联系又有所区别。哲学本体解决的是人之所以为人的问题。审美本体要回答的是审美是什么的问题 ,就审美的极致来说 ,它是境界。艺术本体回答的是艺术是什么的问题 ,艺术的本体是艺象。艺术虽...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论中国美学史的核心与边界问题
收藏 引用
《河北学刊》2015年 第3期35卷 64-68页
作者:陈望衡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哲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中国美学史的核心是审美,审美集中体现在艺术的审美活动中,并在艺术审美活动中建构了中国美学史的基本体系,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风格。然而,在中国古代,审美并未止于艺术,亦延及人生、社会和自然等诸多领域,因此,中国美学史的边界应当是...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审丑的文学——现代派文学的审美批评
收藏 引用
《创作与评论》1991年 第3期 57-62页
作者:陈望衡 
一、从美丑对立到以丑为美 艺术的车轮驶到19世纪与本世纪之交,人类审美史上一个怵目惊心的变化发生了。 在传统的艺术中,美是艺术的灵魂,而自近代浪漫主义运动始,“丑”则野心勃勃地向“美”的独尊地位发生起了挑战。在巴尔扎克、雨果...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易至群中国画艺术初探
收藏 引用
《美术》1999年 第4期 30-33页
作者:陈望衡武汉大学哲学系 
中华艺术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大体上可分南派、北派。北派艺术以齐鲁文化为主要,儒家哲学为内核,体现在艺术风格上则主要为朴质、沉雄、壮阔;南派艺术则以荆楚文化为主要,道家哲学为内核,体现在艺术风格上则主要为绚丽、轻灵...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