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作者=陈毓文"
9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闽都民间情歌的抒情艺术
收藏 引用
《福建论坛(人社会科学版)》2012年 第S2期 63-64页
作者:陈毓文闽江学院中文系 
现代明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巨大进步,但同时也在逐渐吞噬着原有的村落化。地方方言日趋减少,口头化日渐式微。作为闽都民间学重要成员的民间歌谣,在弘扬闽都化、保存非物质化遗产方面具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与作用。而民间情...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论姜夔词的楚骚情结
收藏 引用
《宜宾学院学报》2006年 第3期6卷 82-84页
作者:陈毓文闽江学院中文系福建福州350108 
结合独特的审美理想与个性,白石更多地继承楚骚的精神实质与艺术手法,使他的词作表现出了骚雅化的艺术风貌。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姜夔的词学思想
收藏 引用
《宜宾学院学报》2002年 第5期2卷 51-54页
作者:陈毓文福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福建福州350011 
作为一名精通音律的词人 ,姜夔正确处理了音律与辞的关系 ,表现出独物的词学观。即有“韵”作为其审美追求 ,从风格技法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词学主张 。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五代绘画与五代审美趣味的转变
收藏 引用
《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 第1期33卷 101-104页
作者:陈毓文闽江学院中文系福建福州350108 
五代绘画在功能观上经历了由政教功能向抒情功能的转变。山水画从写实到写意的转变,花鸟画既注重细腻的官能感受又注重主体精神意趣的表现,这都与之后在学领域出现的主体意识的觉醒不谋而合,体现了艺术先于学的对时代审美趣味变化...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闽都民间韵学述论
收藏 引用
《闽江学院学报》2010年 第3期31卷 25-30页
作者:陈毓文闽江学院中文系福建福州350108 
作为较早出现的民间学体裁,民间歌谣与民间谚语率先见证并记载了闽都化的发展历程。从劳动生产到爱情婚姻,从家庭生活到人际交往,从民俗风情到人生百态,闽都人融入了种种观察与思考,体现了鲜明的闽都特色,而浓郁的主体情思、浓厚的&...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论姜夔词的“尊体”
收藏 引用
《闽江学院学报》2001年 第4期22卷 14-17页
作者:陈毓文福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福建福州350011 
词在它的发展道路上如何维护自身特性,而不沦为诗的附庸,历来是词家焦点所在。姜夔以其独特的审美趣尚,既注重词的特性,又丰富和扩展了词的表现领域与表现手法,从而为词的发展指出一个新的方向。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闽都民间情歌的艺术抒写
收藏 引用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5年 第3期37卷 66-69页
作者:陈毓文闽江学院中文系福建福州350011 
闽都民间情歌细致而深入地反映了青年男女在爱情道路上的心路历程。富有象征意味的意象运用、细腻的心理刻画、充满"虾油味"的语言描写,构成了闽都民间情歌独特魅力来源的三大要素。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论花间别调
收藏 引用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 第3期14卷 102-107页
作者:陈毓文闽江学院中文系福建福州350108 
作为一种化现象,花间别调的出现反映了诗学传统的强大影响力。不同于花间正声的局限于艳情,花间别调以词咏史、描写乡土风物、展现塞外风云、歌颂隐逸,题材相当广泛。在艺术手法上则注重词的叙事性,多向民歌学习,抒情主体性较为明显...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唐宋之际的学功能观
收藏 引用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 第5期6卷 114-117页
作者:陈毓文闽江学院中文系福建福州350011 
唐宋之际的割据动乱引发了社会心理的变迁,注重实用、追求享乐、逃避现实等心理成为时代主旋。学功能亦随之发生改变,实用交际、娱乐、审美等功能取代了传统的政教功能。学功能观的变化直接影响到此期学创作的题材内容、艺术风貌...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