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作者=陈玺安"
13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浅谈上海艺术基建
收藏 引用
《艺术当代》2017年 第1期16卷 62-64页
作者:陈玺安 
这张图片出自上海艺术家胡昀的散文式影像《中国遍地都是美术馆,中国没有美术馆,中国需要的,也许不仅仅是美术馆?》(2012-16)。沿着斜坡地面滚动的玻璃珠,被卡在从地面楼层插入展厅的硕大手扶梯上。镜头所纪录的,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灰色与弹性:清影当代艺术空间
收藏 引用
《艺术界》2014年 第4期 54-57页
作者:陈玺安 Vanessa Nolan 
某种程度上,替代空间一直都是游走在机制和个人之间的一个灰色产物:它们往往肇始于个体的实践,而与机制有关的那一面则要从在地自我组织的线索来阅读,在这个意义上,一个个体的实践才会被定义成为机制。对清影而言,其灰色地带则是在"...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蓝色是电脑系统默认的颜色(白色是当代艺术默认的颜色)
收藏 引用
《艺术当代》2015年 第3期14卷 84-85页
作者:陈玺安 
一直使用网络账号为名的aaaiiao(徐文恺),其新作《身影》(2015)模拟了针灸师傅观看人体的方式。这为所谓的“操作性影像”提出了许多问题——操作性影像是德国的影像艺术家哈伦。法罗基(Harun Farocki)用来称呼人们操作机械时附...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重叠的影像——从四幅肖像谈起
收藏 引用
《艺术界》2015年 第1期 52-55页
作者:陈玺安 
“故夫画……上形太极混元之前,却列将来未萌之事。”曹植,《画赞》去年过世的德国艺术家哈伦·法罗基留下了一个影像知识论的纪念碑。它向今后的创作者问道:如何让制造影像的行动同时成为对影像本身的评论?我想,如何演示他的精...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认同错乱 反思台北双年展
收藏 引用
《艺术界》2016年 第6期 179-181页
作者:陈玺安 Dorian Cave 
美术馆筛选馆藏,是对集体记忆的拣选。他们编撰过去.以塑造出今日的市民。这种记忆矩阵是国族的。相较之下双年展源于世界博览会。它面对的是即将开展出来的跨国局势,而非背对它。两者所面对的时间性看似截然不同。不过.在策展人柯...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梦华录 陈海燕
收藏 引用
《艺术界》2016年 第6期 84-92页
作者:陈玺安 Ella Sohwalb 
我和父亲走在稻田边的小路上,我怕蛇,父亲说没事,蛇都抬起了无精打栗的头,可它不咬人,父亲脖子上挂一串佛珠,他被蛇咬了。(《一串佛珠》,1986)陈海燕用木刻版画记录梦境,引发了现实中的问题若干种。她的创作是一系列的否定式。从80年...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不存在的展览:播散水墨
收藏 引用
《艺术界》2014年 第5期 46-49页
作者:陈玺安 Dominik Salter Dvorak 
我是在网络上认识Kai Kawus的。这原本是他的账号名,但我逢见面还是顺着叫他Kai,直到现在才想起来,我从没过问这个老朋友的真名,这也许是因为我的英文还不够好。真正说起来,很多时候是沉默让我们跨越了词不达意的交谈。他后来对我说,我...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不存在的展览:D的往事
收藏 引用
《艺术界》2014年 第3期 58-59页
作者:陈玺安 Yvette Zhu 
第一次看到朋友D的这件装置,是在他工作室的开幕上。厂房的后方有个较低矮的隔间,走向这个没什么客人的角落,转过一个弯,就在暗室遇上了这个独自伫立的浅色装置。它看上去像是哪个酒吧的吧台,但又很私密;它的神态,像是在特别邀请谁走...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谢蓝天 弃的故事
收藏 引用
《艺术界》2016年 第5期 30-33页
作者:陈玺安 Benny Shaffer 
1铁琴、黑胶、恰恰。这是关于影像和音乐的分解,而非编曲。在录像装置《600569000》(2014)中,谢蓝天拨通哈帝汉堡的热线,将等待铃声那midi式的爵士旋律录制在黑胶唱片上。钨丝灯点亮黑胶功放后的乐音,让人感觉这些与投影仪排成一串的...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