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题名(书名、题名),A=作者(责任者),K=主题词,P=出版物名称,PU=出版社名称,O=机构(作者单位、学位授予单位、专利申请人),L=中图分类号,C=学科分类号,U=全部字段,Y=年(出版发行年、学位年度、标准发布年)
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范例一:(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AND Y=1982-2016
范例二:P=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K=Visual AND Y=2011-2016
摘要:胃肠动力是影响人体消化的重要因素,如何评估胃肠动力成为了医疗诊断与研究的一个难点。基于低功耗蓝牙技术,设计了一套可同时动态监测胃内的压力、温度、电导率和pH值的低功耗胃动力监测系统,分别从硬、软件设计方面进行了分析,并介绍了临床动物试验的情况。系统对压力、温度、电导率和pH值的测量精度分别可达±0.5 k Pa、±0.1℃、±0.1 ms和±0.05 PH,试验结果表明,系统性能稳定性好,通信成功率可达99%,能够连续工作90天以上,采集响应时间小于1 s,备份存储可达10 000帧数据。本研究可望为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和其他胃肠疾病的临床诊断和疗效评价等提供参考,为促进胃肠动力学的研究寻求一种新的途径。
摘要:为实现蓄电池健康状态(SOH)及容量状态(SOC)的准确在线估算,以"精确检测蓄电池内阻+同步检测蓄电池的端电压"为基础,提出了一种蓄电池SOH及SOC估算的新方法.基于该方法设计了一种大容量蓄电池SOH及SOC智能检测系统,辅以专门设计的自校准功能使之实现SOH和SOC的准确检测.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够快速、准确地估算蓄电池的SOH和SOC,估算精度分别可达96.3%和91.9%,具有检测过程快、结构简单、便于携带、成本低廉等优点,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蓄电池状态监测、质量检验和寿命预估手段,对蓄电池的管理和维护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摘要:近年来,各类水体蓝藻水华灾害频繁发生,导致水体生态系统功能退化和破坏,并严重危害到水产养殖和用水安全。对水体中蓝藻生物量进行长期实时监测是防治蓝藻水华灾害的一项必要措施。基于蓝藻中所含藻蓝蛋白的特征荧光效应,即采用620 nm波长的强光激发出645 nm波长的荧光并通过检测其强度来推算水中蓝藻生物量,最终研制出了一种能对水体中活体蓝藻生物量实现原位快速监测的仪器,辅以专门设计的自清洗功能使之能长期免于人工维护和校准。为满足对广阔水域的时空分布动态监测的需要,采用GPS技术获得各测点地理位置信息,还采用无线通信技术实现其与监测中心的远程实时在线数据通信,藉此扩展了其实用范围。实验结果表明,蓝藻生物量与检测值的线性相关系数可达0.98以上,可见检测值能精确地反映蓝藻浓度的变化。
摘要:针对大量分布的深水井二级泵组智能供水系统中泵组的测控保护及分级协调控制进行研究,提出并设计了以微处理主控制器iSmart为泵组协调控制单元、以智能电机控制器ST-SMC为泵组电力控制器的供水保护控制装置。智能电机控制器ST-SMC既具备交流过零点投入和分断的先进零过度、无冲击技术,也具备在单交流周期内实现对泵组全方位保护的功能,包括缺相、过压、过流保护等。同时,ST-SMC还具备实时在线监控水泵运行状态的智能负载监测功能。该智能供水保护装置已在山西省某海拔1 500m村庄的深水井二级泵组供水系统中得到成功运行。该装置不仅保障了供水系统的可靠性,还延长了深水井的寿命,降低了能源成本。
摘要:通过对拥有先验知识和经验属性的设计先例开展定量分析来帮助设计团队探索问题的设计解决方案,具有重要启发意义。在此背景下,本文从以定量分析为基础的研究过程和智能化应用两个步骤对银泰百货平面设计配色规则制定展开探讨。分析案例如何确定银泰百货平面设计高频主题场景依此提取典型设计模版的过程;如何结合客群色彩偏好开展配色研究进行分析,从而探索制定两个高频主题场景的配色规则:又如何加以智能化应用与验证。期望本文对我国百货业平面设计规则的制定有所启发。
摘要:为了研究环境温湿度及发酵温度对垫料水分蒸发的影响规律。本研究通过BBD试验设计法设计了四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以谷壳和发酵床垫料为试验物料,选取发酵时温度、垫料的初含水率、外界环境温度和湿度四个试验因素来研究对垫料水分蒸发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发酵时温度、外界环境温度和湿度对发酵床运行过程中水分蒸发量影响显著,当所选物料为谷壳时,垫料的初含水率不显著,当所选物料为发酵床垫料时,垫料的初含水率对发酵床运行过程中水分蒸发量影响显著。且在发酵时温度为70℃,垫料的初含水率为60%,外界环境温度为35℃,外界环境湿度为70%的试验条件下发酵床运行过程中水分蒸发量最大。通过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得到了两种物料的水分蒸发量与发酵时温度、垫料的初含水率、外界环境温度和湿度等四个因素的回归模型。本研究为确定合理加入粪污量,调节水分提供理论基础,及为以后含水率检测传感器的设计提供研究基础。
摘要:近些年,中国西部大量深埋隧道工程因关键线路控制无法避让一些活动性断裂,常常在跨越断裂带范围内出现围岩大变形破坏现象,例如侵限、偏压、塌方、底鼓等灾害,严重影响隧道工程施工和运营的安全可持续发展。为了控制断层破碎带隧道围岩大变形,隧道工程设计者和建设者采用了多种控制方案,例如超前注浆、多层钢拱架被动支护、锚杆索主动支护等,但是都因断层破碎带围岩强度过低而出现超前注浆诱发围岩拉裂破碎、主动支护锚杆锚固力不足等现象。为解决上述难题,首先,提出一种增强穿断层破碎带隧道围岩强度的双梯度注浆技术,建立双梯度注浆概念模型,构建3种双梯度注浆模式;然后,确定特定工况下注浆材料粒径梯度与注浆压力梯度的适配条件;最后,通过理论分析、物理模型试验和现场试验,探索双梯度注浆机制及其控制效果。研究结果表明:1)随着开挖步序的增加,穿断层破碎带隧道拱肩变形最大,构造应力对围岩稳定性影响较大。2)在双梯度注浆作用下,浆液扩散效果良好,围岩未出现大面积脱落破坏,隧道周围岩体应力分布均匀。3)双梯度注浆形成了坚硬交叉浆脉骨架,达到了应力补偿效果,将围岩变形量从原来的3 100 mm控制到278 mm以内,实现了“零换拱、零侵限、零突涌”的目标。
摘要:云南他白依隧道位于青藏高原东麓,穿越多条断层构造带,其围岩软弱破碎,遇水强度骤降。原设计方案下围岩存在米级大变形,出现了拱架扭曲、仰拱隆起和突泥涌水等灾害。针对富水断层带隧道围岩破碎难题,首先通过矿物成分分析、点荷载试验及地应力测试,分析了富水断层带隧道变形力学机制及其转化,通过未注浆、常规注浆及双梯度注浆的围岩承载力试验,确定采用双梯度注浆工艺进行NPR锚索锚固;然后,通过数值模拟及现场试验,得出了最佳锚索数目;最后,通过现场应用,基于监测数据验证了双梯度注浆及高预紧力长短NPR锚索支护体系的可靠性。研究结果可为类似富水断层带隧道的大变形灾害控制提供参考。
地址:宁波市钱湖南路8号浙江万里学院(315100)
Tel:0574-88222222
招生:0574-88222065 88222066
Email:yzb@zw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