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作者=韩高年"
10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马家窑彩陶鸟纹东来与东夷昊族神话西进——兼谈史前期华夏文化共同体观念的形成
收藏 引用
《西北民族研究》2022年 第1期 25-38页
作者:韩高年 陈凡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兰州730070 西北师范大学丝绸之路与华夏文明协同创新中心兰州730070 
马家窑彩陶鸟纹隐含着独特的文化编码,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追溯源头,鸟纹源于黄河下游及滨海地区东夷文化,经由中原仰韶文化传播至黄河上游的甘青地区。马家窑彩陶鸟纹经历了由承袭模仿到抽象重组的发展演变过程,是人们对天体运行和物...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略论魏晋赋的创意
收藏 引用
《甘肃社会科学》1997年 第1期 49-52页
作者:韩高年西北师大中文系 
略论魏晋赋的创意●韩高年“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①的赋文学,在汉代由于润色鸿业、礼赞太平之社会政治功能的刺激,其铺叙描写的倾向发展到了极致。而抒情写意的文学本位意识则仅淡化为对夸大了的形式美的追求(表现为追求行文的...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诗经·小雅·鱼丽》篇发微
收藏 引用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 第6期34卷 11-13页
作者:韩高年西北师范大学中文系 
从《诗经·小雅·鱼丽》的主旨、所蕴含的巫术意识与心理、复沓与列举的修辞方法及“鱼”的象征意义上看,这首诗无疑是一个渔猎时代巫术仪式的记录。从仪式诗到宴饮诗,它经过了文人的加工与改造,这也正反映了早期诗歌艺术在...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九歌》文体新论
收藏 引用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 第1期37卷 39-43页
作者:韩高年西北师范大学文史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九歌》文体性质问题历来争议较大,学者各执一端,讫无定论。根据祭祀仪式"仪式诗歌"在文体上多表现为"混合性艺术"的一般规律,对《楚辞·九歌》文体进行新的界定,认为《九歌》为"大文体",其中包孕&q...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禓祭仪式与《国殇》的创作动机
收藏 引用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 第3期33卷 137-140页
作者:韩高年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禓"祭仪式起源于远古的军社祭祀仪式,后演变为出征前鼓舞士气的仪式和民间驱逐强鬼、祓除不祥的巫术仪式。此俗三代相沿,楚亦盛行。屈原创作《国殇》,就是将"禓"祭仪式加以艺术化呈现,并借助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心理...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先秦仪式展演与赋体的生成——对赋体形成过程的发生学考察
收藏 引用
《求是学刊》2005年 第5期32卷 84-87页
作者:韩高年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从发生学角度考察,赋的最基本的文体要素“铺陈物类”和“不歌而诵”都起源于远古祭神仪式上巫祝铺陈祭品的言语活动。西周及春秋时代,随着巫祝官守演为世卿大夫政治,“登高能赋”、“赋诗专对”、“不歌而诵”也成为卿大夫的文化人格...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诗经》四言体成因蠡测
收藏 引用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 第6期34卷 72-75页
作者:韩高年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730070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诗体的核心是句式,从句式来观察《诗经》诗体,因其主要以四言为主,故可称之为四言诗。《诗经》四言体的成因是周代基于行礼奏乐的现实需要而对之前即已经出现的四言体的有意识的"选择",这种选择既具有中国...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屈骚“发愤抒情”的美学特质及影响
收藏 引用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 第1期37卷 50-53页
作者:张侃 韩高年兰州大学文学院甘肃兰州730000 西北师范大学文史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屈原作品中的"发愤抒情"模式,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既是其完成抒情主体精神建构的方式,也是其实现人生悲剧艺术化的手段。借助它,屈骚完成了从神话、巫歌形态向精神探索和心灵呈现的生命诗学的转变。正由于此,它超越了一般意...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文人五言诗的压卷之作:《古诗十九首》
收藏 引用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2010年 第10期 5-6页
作者:韩高年 
汉代文人五言诗的作者除了张衡、班固、秦嘉和郦炎、赵壹、蔡邕等外,还有一些没有留下作者姓名的诗作。这些作品在思想内容和审美艺术方面都取得了不菲的成就,在文学诗歌史上的意义深远。梁文帝萧统选取了其中的十九首编入《文选》,...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汉晋赋中的自然及自然观的演变
收藏 引用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 第2期25卷 110-115页
作者:韩高年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中国古代哲学中的“物”即自然,是指与人的实体性相对立的客观存在。情(或称“我”,即主观)与物(客观)的关系即自然观,它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关系状态。在中国古代,自然观及其演进的哲学表述从来不是采取一种脱离感性经验的纯思辨的方式来...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