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作者=顾炳枢"
27 条 记 录,以下是11-20 订阅
视图:
排序:
他们有大功于敦煌
收藏 引用
《海内与海外》2005年 第12期 26-28页
作者:顾炳枢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敦煌探宝第一人——“艺坛奇人”李丁陇与他的敦煌梦
收藏 引用
《统一论坛》2001年 第5期 52-55页
作者:顾炳枢 
敦煌莫高窟作为世界艺术宝库,从1900年藏经洞被发现时起,重新引起世人的关注。保护好这份珍贵的世界文化遗产,就成为一切爱好文化艺术有识之士的心愿。于右任、张大干、常书鸿等人,就是近代热诚献身于敦煌艺术保护和研究工作的我们...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玉树彩帐
收藏 引用
《民族大家庭》2004年 第5期 51-52页
作者:顾炳枢 
青藏高原的神秘和特质的美,无处不在。譬如帐篷,这高原藏民用以栖身的特殊"居所",也是大有讲究,带着高原特有的神秘性质和浓浓的藏传佛教色彩。同玉树美仑美奂的服饰一样,玉树藏人的帐篷与别的藏区也是不同的,精致、漂亮,造...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年都乎的“於菟舞”
收藏 引用
《西部大开发》2005年 第6期 72-74页
作者:顾炳枢 
“至今仍流传于一些民族地区的傩舞,作为人类早期文化和民间艺术的“活化石”,传递和延续着古老的文化信息。这种不死的人文精神,折射出人们对自己民族的文化生态的深深眷恋。保存在青藏高原东部同仁县年都乎村的“於菟舞”,就是这样一...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年都乎的“於菟舞”
收藏 引用
《寻根》2005年 第3期 44-48页
作者:顾炳枢 
至今仍流传于一些民族地区的傩舞,作为人类早期文化和民间艺术的“活化石”,传递和延续着古老的文化信息。这种不死的人文精神,折射出人们对自己民族的文化生态的深深眷恋。保存在青藏高原东部同仁县年都乎村的“於菟舞”,就是这样一种...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青春不老de草原百灵——访藏族著名民间女艺人久西草
收藏 引用
《民族大家庭》2004年 第6期 19-20页
作者:顾炳枢 
位于青藏高原东缘的甘南大草原,是我国几大美丽藏区之一。这里山青水美,民风淳朴,民族艺术底蕴深厚,出过许多著名的民间艺人。曾两次晋京献艺,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赞扬和接见,并至今活跃在甘南草原上的久西草,就是其中的一...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走进热贡藏乡
收藏 引用
《西部(新文学)(上)》2005年 第11期 12-14页
作者:顾炳枢 
青藏高原的神秘和特质的地方文化,让人心驰神往.尤其是那些被人们的脚步忽略和冷落了的去处,那些比较偏僻的地方,常常藏着些大神秘、大风景,它们往往是那种原态的美丽,不事张扬,纯朴而更富魅力.青海热贡艺术之乡,就是这样一个给人惊喜...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党内一支笔——舒同的传奇人生
收藏 引用
《海内与海外》2003年 第10期 28-30页
作者:顾炳枢 
党内传奇政要、书法大家舒同虽然已经去世,但他的名字久久地被人们传颂和怀念。笔者曾在舒同先生在世时,于北京西山和兰州两次采访过他,得以了解他传奇般的人生经历。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敦煌最早的“保护神”——长卷大师李丁陇与他的敦煌梦
收藏 引用
《文史春秋》2002年 第11期 22-24页
作者:顾炳枢 
早于张大千等人走进敦煌莫高窟临摹壁画,并宣传、呼吁保护者还有一位热血志士“野人”李丁陇。他历尽千辛万苦去敦煌探宝,留下一段传奇历程。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神秘的青海“於菟舞”
收藏 引用
《旅游纵览》2006年 第3期 60-63页
作者:顾炳枢 
流传于一些民族地区的傩舞,作为人类早期文化和民间艺术的"活化石",传递和延续着古老的文化信息。这种民间风俗,折射出人们对自己民族的文化生态的深深眷恋。至今尚存在于青海同仁县年都乎村的"於菟舞",就是这样一...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