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作者=颜翔林"
55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论形式与艺术的美学联系
收藏 引用
《人文杂志》2003年 第3期 101-106页
作者:颜翔林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从艺术的整个历史状况考察 ,“形式”(Form)对于艺术的审美特性的确立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形式” (Form)不仅仅单纯作为艺术的感性外表而存在 ,或者仅仅呈现为一种隐藏艺术内容的工具、符号或手段。“形式” (Form)同时也作为...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艺术:“真实”与“真理”的缺席
收藏 引用
《文艺理论研究》2003年 第5期 62-68页
作者:颜翔林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南长沙410081 
在以往的文艺理论教科书里充斥着这样一个词汇:艺术真实.中国目前比较流行的由多位学者编纂的依然墨守着这个传统美学的概念,只是加以现代话语的部分修正: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论艺术和技术的逻辑联系
收藏 引用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 第6期 110-115页
作者:颜翔林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南长沙410006 
技术必须遵循客观的自然法则和刻板的机械模式,这些与艺术不断地怀疑与否定的自由天性和个性喜好是相互排斥的,因而技术发展势必带来对艺术的负面影响,甚至迫使某些艺术类型的解体;另一方面,技术发展导致新的艺术种类的诞生和繁荣,导致...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论审美乌托邦
收藏 引用
《江海学刊》2002年 第6期 176-181页
作者:颜翔林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怀疑论美学认为在现代文化语境里 ,我们必须意识到重建审美乌托邦对于提升主体精神的重要意义。而重建审美乌托邦就逻辑地包含着审美拯救和艺术拯救两个方面 ,借助这种拯救策略 。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当代神话”与影视创作
收藏 引用
《社会科学辑刊》2015年 第1期 143-148页
作者:颜翔林温州大学 
当代神话理论认为,"神话"在现代社会甚至后现代社会中依然没有消亡,只不过它改变了与以往神话不同的存在形式,甚至以现代科技作为神话的构成元素和面具伪装。因此,当代社会必然性地存在着神话思维与当代神话。当代神话只不过...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论艺术创造的审美结构
收藏 引用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年 第6期39卷 116-119页
作者:颜翔林温州大学文学院浙江温州312015 
艺术家和常人最重要的美学区别在于,艺术家必然是一个"诗性主体"。艺术家"诗性主体"的建构,首先取决于他的心理结构:恋美情结、超越之爱、人类良知。其次,取决于他的发达想象力和奇异的灵感、生命的诗意与智慧以及...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佛学视野的美学方法论
收藏 引用
《文学评论》2012年 第2期 149-155页
作者:颜翔林温州大学文学院 
传统形而上学美学依据于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经验与理念相统一等方法论,对审美活动和艺术现象进行探究,在获得丰赡成果的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思维局限。当今美学研究,应该借鉴佛学的某些方法,观照现象界和自我存在,以期获得新的审美发现。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审美体验及其性质与对象
收藏 引用
《学术月刊》2018年 第7期50卷 150-158页
作者:颜翔林温州大学文学院浙江温州325000 
体验这一概念被现象学赋予一种认识论的意义,成为主体的认识方法之一和确立自我存在价值的手段。和纯粹哲学意义的体验有所不同,美学视野中的审美体验不满足于对客观对象的真实把握,而希冀于主体对事物存在的可能性之诗性领悟。换言...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论审美记忆
收藏 引用
《文艺理论研究》2008年 第1期 42-46,20页
作者:颜翔林湖州师范学院浙江湖州313000 
审美记忆不同于一般记忆的特性在于,它不仅是复现形态的被动心理活动,更主要地呈现为修饰性的诗意表现和理想化的追忆形式。在主体的审美活动过程中,记忆在以真实的生命经历和生活体验的基础上,意向性地展开心灵的重新构造,情绪和想象...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文体意识和主体间性——评王充闾历史散文的写作
收藏 引用
《当代作家评论》2004年 第2期 114-119页
作者:颜翔林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历史散文的步履在进入新世纪的门槛之后似乎呈现出蹒跚不前、缺失自我创新的生命张力。其原因之一,就是文体意识的遮蔽和主体间性的缺席。然而,令我们欣慰的是,散文作家王充闾。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