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作者=马紫晨"
23 条 记 录,以下是11-20 订阅
视图:
排序:
“傩”在河南——中原地区傩文化散存状况的普查报告
收藏 引用
《寻根》2007年 第1期 104-110页
作者:马紫晨河南省艺术研究院 
上个世纪80年代初,《十大文艺集成·志》书编纂工作启动。由于职务、职责的关系,使我有条件在河南全省进行较为细致的田野作业;再加上各市、地、县编辑机构的协作,从1984年开始,即一县一县、一乡一乡地摸排,并作出记录。连同此前(1...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陆上花开岛上香——豫剧根植台湾及其前景展望
收藏 引用
《东方艺术》2005年 第18期 58-59页
作者:马紫晨河南省艺术研究院 
从1948年台湾陆军206师内部出现第一个业余的黄龙豫剧团开始,到1973年台北民间职业的凤麟豫剧团解体为止,25年内包括虎贲、陆光、中山、四四、大鹏、聊勤等在内,先后有8个军中的豫剧团队曾经一闪而过,短者两三年,多者十几年,都未能长期...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傩"在河南——中州地域傩文化散存状况普查报告
收藏 引用
《东方艺术》2006年 第Z1期 14-16页
作者:马紫晨 
  上世纪80年代初,编纂工作启动(之后,河南又追加了和).由于职务、职责的关系,我有条件在全省进行较为细致的田野作业.再加上各市、地、县编辑机构(含数千人的修志队伍)的协作,从1984年开始,即一县一乡地摸排、记录.1990年6月1日,河...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活词戏”及其在现当代的复活与传播——兼谈“戏串”的审美价值
收藏 引用
《东方艺术》2013年 第S1期 47-49页
作者:马紫晨 
"幕表戏"(或"提纲戏")是大陆南方(主要是闽粤)对没有固定剧本,只拉纲要、提示剧情,而后靠演员临场发挥以完成演出的一种叫法,中原一带称"活词戏",台湾好像又叫"活戏",含义都差不多。上世纪三...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重读樊郁——樊粹庭百年诞辰漫笔
收藏 引用
《东方艺术》2005年 第6期 16-18页
作者:马紫晨 
研究樊粹庭先生对豫剧的发展与繁荣所做出的贡献,不是一件简单事.先不讲学生时期他对京剧和话剧的痴迷,仅从20世纪30年代初关注并投身豫剧算起,也长达30多年,可说是倾注了他一生的心血,非常之厚重.其"名片"(头衔)是什么?戏剧...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浚县民俗文化漫议
收藏 引用
《寻根》2009年 第1期 102-104页
作者:马紫晨河南省艺术研究院 
“天人合一”的理念在浚县正月古庙会上得到了充分体现。比如,该庙会的日客流量是数万人次;而对应如此庞大人群的“神”亦可谓众多:浮丘山上有干佛寺、干佛洞,大伍山上有万仙阁;前者“灵石”雕像996尊,后者原塑有9000多个神祗,...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鸿鹄高飞处 春风逐时新——记襄城县越调剧团新一代主演方爱枝
收藏 引用
《东方艺术》2014年 第S1期 66-67页
作者:马紫晨 
襄城县地处豫省中心,属许昌市管辖。这里既有保护良好的明成化年间的"云书院",还是清杂剧《东厢记》作者耿应房的原籍所在;它既是毛泽东赞赏过的"菸叶王国",也是河南三大剧种之一的越调戏窝子。1956年全省公办越...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积淀丰厚魅力无穷——河南民间文化资源一瞥
收藏 引用
《东方艺术》2007年 第Z1期 10-11页
作者:马紫晨 
  传统文化涵盖典籍文化和民间文化两大层面.典籍主要保存在图书馆和藏书家手中,但民间文化却大多带有口头传承性质,并具有不可再生的特点,因此才用"风"来形容它、比喻它.当今,随着"经济全球化"、"世界一体...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目连救母》在河南的诞生及衍变
收藏 引用
《东方艺术》2014年 第S2期 59-63页
作者:马紫晨 
目连(梵文Mahamauaglayayana)《法华经》译为大目犍连,《阿弥陀经》译为摩诃目犍连,意译即"萝卜",是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其原型在印度本是个"于母不孝"的儿子,但是在隋朝,《佛说盂兰盆经》沿着古"丝绸之...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对河南民间戏剧的调查与理论思考
收藏 引用
《中华戏曲》1998年  418-425页
作者:马紫晨 张萌 
一1949年,全国约有1000个剧团。河南为148个,其中由民间经营的为79个。经过社会主义改造,至1955年,大部分成了"民办公助",或称公私合营剧团,而国营剧团在1962年所占比例也不过是288个的三分之一。十年动乱中,为了某种政治的需...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