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作者=高俊华"
23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考虑动态走行时间的铁路换乘公交衔接优化
收藏 引用
《铁道运输与经济》2022年 第10期44卷 25-31页
作者:高俊华 张姚 蒋阳升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建筑与规划设计研究院陕西西安710043 锦江区住房建设和交通运输局建设工程安全监督站四川成都610031 西南交通大学交通运输与物流学院四川成都610031 
铁路到达客流衔接换乘城市公交显著影响枢纽内的交通疏散效率和乘客体验,以往研究将换乘走行时间作为常量或简单函数处理,无法完全真实反映铁路与公交系统的动态关系,换乘衔接仍有优化空间。通过构建phase-type型流体换乘排队网络模型,...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高大铁路站房排烟系统设置
收藏 引用
《中国建筑金属结构》2023年 第8期22卷 103-105页
作者:高俊华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陕西西安710043 
随着目前大型国铁站房服务功能的扩展,大多数大型铁路站房在首层候车大厅和高架夹层都设置有商业服务空间。这些空间一旦发生火灾会产生大量烟气,就会威胁人员安全疏散,故需要对其设置位置可能引起的火灾风险进行分析。本文以某设置高...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指向高中地理思维型课堂的探析——以鲁教版“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为例
收藏 引用
《文山学院学报》2023年 第5期36卷 111-115页
作者:高俊华 张军文山学院附属中学云南文山663099 
文章以“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为例,探析了高中地理“思维型课堂”教学模式,制订教学目标,从新课导入场景化、传授知识结构化、问题设计有效化、问题来源情境化、情境体验生活化、解决活动问题化、课堂总结可视化7个角度来培养学生...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让艺术的“留白”在课堂中精彩
收藏 引用
《地理教学》2012年 第9期 30-31页
作者:高俊华云南省文山市第一中学 
中国画的留白艺术手法营造了画中有画、画外有画的艺术情景,赋予作品以无穷的魅力,给鉴赏者留出了一片想象的蓝天。其实,"留白"艺术是一切艺术共有的表现手法,文艺创作中的适当留白,能使读者展开充分的想象,对文艺形象和意境进行积极...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中国梦”视域下艺术类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
收藏 引用
《教师》2015年 第2期 53-54页
作者:高俊华上海视觉艺术学院 
“中国梦”意涵深刻、生动形象,它承载了一个国家、民族对未来的期望,饱含着亿万人民对生活的憧憬。艺术类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以“中国梦”为契机,结合艺术类大学生特点,在教学内容、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上进行大胆尝试,提高...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装饰在天津杨柳青石家大院建筑中的运用
收藏 引用
《山西建筑》2011年 第20期37卷 227-228页
作者:高俊华天津杨柳青博物馆 
对石家大院及建筑装饰艺术进行了综述,并就石家大院的雕刻手法作了详细介绍,通过运用砖雕、木雕、石雕的装饰方式,使石家大院的建筑具有了艺术的外观形象,更让石家大院的建筑艺术具有了思想内涵和民族性。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采用VNT/EGR和DOC降低柴油机排放的试验
收藏 引用
《内燃机学报》2010年 第4期28卷 289-296页
作者:郑尊清 尧命发 高俊华 王浒 赵令猛 林铁坚天津大学内燃机燃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天津300072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天津300162 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广西玉林537005 
在一台高压共轨柴油机上进行了采用基于可变喷嘴环涡轮增压器(VNT)的废气再循环(EGR)系统(VNT/EGR)和柴油机氧化催化器(DOC)降低排放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通过调节VNT开度可以有效实现EGR循环和控制EGR率,显著降低NOx排放,并且在一定EG...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浅析老子的“无为”
收藏 引用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 第3期10卷 52-54页
作者:高俊华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上海201620 
老子的"无为"思想有着重大影响,又面临种种误解,本文试图从《老子》文本出发,切中"无为"的本意,并从老子"无为"提出的时代背景去理解"无为"的内在含义,揭示"无为"追求精神超越实现...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视觉传播中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实效性研究
收藏 引用
《上海视觉》2019年 第2期 19-24页
作者:高俊华上海视觉艺术学院 
视觉传播有着不同于文本传播的特点,视觉传播的兴起也带来人们追求可视化同时又惧怕可视化的悖论,这给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带来冲击和机遇。视觉传播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之间形成一种双向的形塑:视觉传播带给马克思主义理论丰富的视觉资...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我国法律解释的理论、实务与立法构想
收藏 引用
《武汉仲裁》2010年 第1期6卷 14-28页
作者:高俊华海南省高级人民法院民三庭 
新中国成立以来,法律解释工作已历经了60年得失,本文梳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法律解释历史,总结经验,分析不足,并以此为据提出了《法律解释法》构想与条文设计。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