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作者=高天民"
51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历史的深度——张洪祥油画艺术特色与成就
收藏 引用
《美术》2017年 第12期 62-68页
作者:高天民中国国家画院 
宏大叙事中的人文关怀 油画传入中国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从最初作为一种新奇之物而受到中国文人的鄙视,到逐渐进入中国美术的主流,并成为中国人精神和情感表达的重要媒介,其间几经周折,甚至油画本身也经历了从全盘西化到族虚无主...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世纪末的多元选择——评浙江师范大学美术系的学术取向
收藏 引用
《文艺研究》1999年 第4期 153-155页
作者:高天民中国美术学院 
在文化和艺术的多元选择成为可能的今天,我们如何进行这种选择?90年代以来日益成熟的中国美术界认为,其参照系不再仅限于西方,而更在于自身。中国美术界不再摇摆、追随,而是在自己的立场上将整个人类的文化纳入自己的视野,按需...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走出“版画”
收藏 引用
《美术观察》2001年 第8期 6-7页
作者:高天民中国美术学院研究学部 
经历了′85美术的洗礼之后,中国版画特别是学院版画,增强了自身的问题意识,而且向着更宽广的艺术领域不断拓展,这从近几年来版画创作和版画评论的活跃中可以看出.在创作中,版画家的本体意识已变成一种自觉的创作意识,无论其技术水准、...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全球化”图景中的差异性选择——关于中国当代艺术策略的思考
收藏 引用
《美术研究》2000年 第4期 74-78页
作者:高天民中国美术学院研究学部 
本文分析了“全球化”图景中东西方相互之间的文化关系与身份确认 ,指出在多元文化时代对现代性应具有多种认识。面对西方艺术界的策略调整 ,中国艺术界有必要反思当代艺术的知识学基础 ,寻求对现存世界艺术体制的积极参与 。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艺术理想与社会理想--关于20世纪中国的“大众主义”美术
收藏 引用
《美术研究》2008年 第2期 4-10页
作者:高天民中国美术学院潘天寿纪念馆副馆长310002 
大众化问题是20世纪中国包括美术在内的整个文艺面临的基本命题。但长期以来美术史界对这个问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也从未有人对其做全面的研究和梳理。从20世纪中国美术的历程看,大众化不仅是一个明确、完整、连续的美术史现象,而且...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精神的高原——评纪连彬的新水墨艺术
收藏 引用
《美术》2015年 第6期 76-81页
作者:高天民中国国家画院美术研究院 
中国画中的人物画向来具有一种叙事和事功的功能,这是与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一脉相承的。因此,在中国传统画论中,早期关于人物画的论述都与这种功能密切相关。东汉王延寿就明确说,绘画的功能在于“恶以戒世,善以示后”。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潘天寿“中西绘画拉开距离”说的内在意蕴
收藏 引用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1年 第3期 18-30页
作者:高天民中国美术学院潘天寿纪念馆杭州310002 
20世纪中国美术最具影响力的一种选择是以徐悲鸿和林风眠为代表的中西融合的倾向。"融合主义"开辟了中国艺术的新局面,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画的发展问题,并引发了一种族虚无主义情绪。而潘天寿认为东西方艺术具有各自的...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历史的承载——莫朴与他的时代
收藏 引用
《新美术》2006年 第5期27卷 21-30页
作者:高天民 
我应当使我宝贵的青春为族求生存而牺牲,在时代与历史的经纬里,我要负起我自己的责任。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有限拓展 综合创新——中国美院综合绘画系“教学与创作”座谈会记
收藏 引用
《美术观察》2002年 第1期 18-19页
作者:高天民 
不久前,中国美院综合绘画系与浙江东方通信有限公司联合举办了"握手新世纪"现代艺术展.展览在该公司厂区内举行,许多作品是结合现代科技即兴创作的,由此引发出的诸如"艺术与科学"、"课堂与社会"、"...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与后殖说再见”:一个伪命题
收藏 引用
《美术观察》2008年 第11期 31-33页
作者:高天民中国美术学院潘天寿纪念馆馆长、教授 
后殖问题在上世纪90年代以来开始为国内学者所注意,但直到2000年才引起美术界的密切关注。这年4月,以2002年第11届卡塞尔文献展艺术总指导奥克维(Okwui Enweszor)为首的西方著名艺评家和策展人七人小组对中国的访问为契机,我国...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