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作者=魏喜奎"
9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出访台湾四十天
收藏 引用
《中国戏剧》1992年 第7期 43-44页
作者:魏喜奎 
1984年,我应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赵如兰女士之邀,在华盛顿参加东方说唱艺术研究会年会的时候,见到了几位台湾的学者和学生。他们对我在会上演唱的多种鼓曲和曲剧选段,感到极大兴趣,非常希望我能到台湾讲学、演出。但当时海峡两岸还没有开放...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芙蓉女》出新有成就
收藏 引用
《戏曲艺术》1991年 第1期12卷 97-98页
作者:魏喜奎 周桓 
时代不断进展,艺术也得随之进展,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招来更多的爱好者。新中国建立后,以“推陈出新”为文艺方针,产生了一些“推陈出新”的力作。但是“推陈出新”真正作到好处,并非易事。如果被“陈”束缚过多,不敢推广,则难于产生...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可望诞生新流派──试谈李维康的艺术特色
收藏 引用
《中国京剧》1996年 第1期 22-23页
作者:魏喜奎 周桓 
可望诞生新流派──试谈李维康的艺术特色魏喜奎,周桓一、没称流派的流派如果说李维康的艺术是“李派”艺术,她是旦角“李派”艺术的创始人,可能有的人不一定认同;但是如果说李维康的艺术,已经有她自身的特色,大概不会有人否定。...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美国的京剧热
收藏 引用
《中国戏剧》1994年 第7期 39-39页
作者:魏喜奎 
美国的京剧热魏喜奎去年10月15日到年底。我在美国洛杉矶、旧金山住了两个半月。我发现,这两个城市里的华人、华侨,包括一些美籍、外籍人士,上至九旬高龄的老人,下至二、二十岁的青年.无论男女.百分之九十会唱京剧,而且爱之...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也属他乡遇故知——我和台湾的京剧艺友
收藏 引用
《中国京剧》1992年 第3期 54-56页
作者:魏喜奎 
台湾和大陆进行艺术交流,是海峡两岸戏曲工作者的共同愿望。大陆许多演员都在争取去台湾做这项有意义的工作。邀请我的台湾大汉玉集剧艺团团长王友兰、王友梅姐妹,对此付出极多的辛苦,终于使我得以先行一步,成为大陆戏曲演员到台湾讲学...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周总理关心我的艺术事业
收藏 引用
《新文化史料》1999年 第2期 33-35页
作者:魏喜奎 
从曲艺到曲剧在旧社会的戏曲演员中,演唱曲艺的所受的压迫比演唱京剧的还严重,地位也更低下。流传在曲艺演员中的一句话:“笤帚疙瘩戴帽子,都能够欺侮咱们!”是自嘲,也是很形象的写照。做为曲艺演员,就更感到解放翻身当家做主的...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陈(伯华)派后继有高徒——看胡和颜、邱玲的演出
收藏 引用
《中国戏剧》1991年 第5期 32-32页
作者:魏喜奎 
汉剧艺术大师陈伯华创始了脍炙众口的汉剧陈派演唱艺术。她的代表作《宇宙锋》、《二度梅》、《柜中缘》,艺术上已是登峰造极。如今陈伯华年逾古稀,且喜有了优秀的继承人。在这次纪念徽班进京200周年的观摩演出中,从全国各地来京的观众...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我的学生甄莹
收藏 引用
《中国戏剧》1991年 第10期 33-33页
作者:魏喜奎 
为了年轻的曲剧能有象样的接班人,1990年初,在曲剧创演40年,我个人舞台生活50年的纪念会上,我收了北京市曲剧团的新秀甄莹和许娣两个人为弟子。这两位青年演员都热爱曲剧,也都取得了一定成就,她们各有千秋、各具所长。我觉得只要她们肯...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陷入低谷的沉思
收藏 引用
《当代电视》1991年 第2期 31-31页
作者:魏喜奎 
近几年,我国的传统民族艺术陷入低谷,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与电视争夺观众也有密切关联.记得几年前,每当电视播放日本电视连续剧《姿三四郎》之时,街头行人锐减,大有万众空巷之势.那时戏曲还不像目前这样不景气,却有很多演出团体演出避...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