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作者=鲁友明"
12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根雕与盆景中的“蛇”
收藏 引用
《老同志之(下半月)》2025年 第2期 38-38页
作者:鲁友明不详 
根雕艺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取材于自然,发展于民间,古人常利用树根天然的形状,做成桌、椅、凳、几等工艺品。江苏省泰州市根雕艺术家刘鸿来在废木材堆里采到一段干枯的榆树根,根材呈圆柱状,桩体多处扭曲,且十分自然,通身线条晰...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盆景艺术大师万觐棠
收藏 引用
《江苏地方志》2004年 第4期 55-56页
作者:鲁友明 
万觐棠(1904-1986),泰州人。其祖辈从清代乾隆二年(1737)就莳花并剪扎盆景,多在官僚巨商家中充当花匠,靠剪扎盆景养家糊口。咸丰年间(185l—1861)万家花园(今海阳楼)已负盛名。万觐棠从小受其艺术的熏陶,12岁开始随父万阳春学艺。...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留得盆艺在人间——追记扬派盆景传承人尤六扣
收藏 引用
《花木盆景(下半月)》2013年 第4期 16-17页
作者:鲁友明江苏泰州 
尤六扣的逝世是泰州(扬派)盆景的损失。叹息之余,能聊以安慰的便是尤六扣毕竟留下了不少优秀作品,同时培养了园艺专业毕业的大学生为弟子,这些,将对弘扬泰州(扬派)盆景艺术提供有利的条件。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泰州树桩盆景的设计与造型
收藏 引用
《花卉》2008年 第10期 16-16页
作者:徐放 鲁友明江苏泰州 
盆景是自然景观的缩影,但又不等同于自然景观。树型设计要充分利用树种原有的自然特性,再通过艺术夸张,变形等处理,使其达到自然与艺术的完美统一。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眼中之竹 心中之竹 笔下之竹——《彩云飞》创作琐谈
收藏 引用
《花木盆景(下半月)》2004年 第8期 35-35页
作者:鲁友明 
赏析王宏芳的《彩云飞》(刺柏)(见图),联想起郑板桥画竹有“眼中之竹”、“心中之竹”、“笔下之竹”的三个阶段来,此中演变,很能启发我们去理解艺术创作思维的特点,同样也可指导盆景的创作。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桧杨盆景《龙马精神》
收藏 引用
《花木盆景(下半月)》2002年 第2期 20-20页
作者:鲁友明 
泰州老一辈的盆景艺术家们,在长期实践中吸取了国画的艺术精华,以师法自然为前提力求自然,不拘格律,不受任何程式所限,摹拟自然界各类古树的形态特征,创造了独特的'一寸三弯'的造型技法,充分发掘树桩头的优势。而对一桩可扬长避...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彩云飞》创作谈
收藏 引用
《花卉》2006年 第1期 37-37页
作者:鲁友明江苏泰州 
郑板画竹有“眼中之竹”、“心中之竹”、“笔下之竹”三个创作阶段。“眼中之竹”,是作者观察生活的第一阶段。它来自生活的启示,这时的眼中之竹已经与原来的竹不完全相同了,这里有了审美,有了选择性。《彩云飞》的作者以艺术家的...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一生为景重创新
收藏 引用
《中国花卉盆景》2009年 第9期 47-47页
作者:鲁友明 
王寿山,原名德仁,江苏泰兴人。出身于盆景世家,10岁正式随父学艺,为王家第五代传人。20岁时,他的剪扎技艺已相当娴熟,在南通、扬州一带颇有名气。建国后,王寿山全身心地投入到泰州(扬派)盆景事业中,先后担任泰州盆景园负责人...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赏《腾云》与《云莺出岫》
收藏 引用
《中国花卉盆景》2004年 第9期 47-47页
作者:鲁友明 
《腾云》与《云莺出岫》原为清代中、后期扬派盆景遗物,新中国成立后,《腾云》转交扬州盆景园时已'长荒',后经'中国盆景艺术大师'万瑞铭精心养护,逐年剪扎,又焕发青春,并在原古桩基础上改造成具有阳刚之美、巧云式的典...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大江东去》的创作
收藏 引用
《中国花卉盆景》2003年 第11期 38-38页
作者:鲁友明 
盆景《大江东去》(见右下图),近看是石,远看似浪,汹涌澎湃,气势奔腾。作者是“中国盆景艺术大师”盛定武先生。作品在第一届中国盆景评比展览会上荣获一等奖。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