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作者=鲍卫民"
22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冷坩埚技术在核废物处理中的应用
收藏 引用
《核技术》2001年 第6期24卷 521-528页
作者:胡唐华 冯孝贵 鲍卫民 宋崇立清华大学核能技术设计研究院北京100084 
简述了冷坩埚的技术原理 ,概述了国外冷坩埚技术在核废物处理中的应用和发展 ,指明了在核废物处理研究中应用冷坩埚技术的重要性 ,展望其应用前景。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陶瓷微孔管错流过滤模拟高放废液的研究
收藏 引用
《核化学与放射化学》2001年 第2期23卷 79-86页
作者:鲍卫民 肖峰 宋崇立清华大学核能技术设计研究院北京102201 
研究了含有典型沉淀物 :晶状 (硫酸钡 )、絮状 (磷酸锆 )和综合型状 (模拟高放废液 )等三种体系的错流过滤。探索了不同体系、孔径、浓度、压力以及错流速度对过滤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 ,错流速度及沉淀物浓度都有一个临界值 ,过滤...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硝酸镅(稀土)模拟溶液微波脱硝转型
收藏 引用
《原子能科学技术》2000年 第4期34卷 322-327页
作者:鲍卫民 张继荣 宋崇立清华大学核能技术设计研究院北京100084 
用硝酸钕、硝酸铕和混合稀土硝酸盐 3种溶液模拟硝酸镅 (稀土 )溶液 ,研究了它们的微波脱硝转型行为。热分析结果表明 :这些稀土硝酸盐转型为氧化物的温度必须维持在 70 0~ 80 0℃之间 ;微波脱硝时 ,转型温度可维持在 5 2 0℃以上 ,此...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泥浆中金属离子的去除
收藏 引用
《核科学与工程》1999年 第3期19卷 261-267页
作者:肖峰 鲍卫民 宋崇立清华大学核能技术设计研究院 
分别对硫酸钡、磷酸锆、磷钼酸铵泥浆中Nd(Ⅲ)、Ce(Ⅳ)和U(Ⅵ)用水、甲酸、硝酸、亚硝酸钠和抗坏血酸等进行洗涤实验,得到金属离子的沉淀分数及洗涤曲线。实验结果表明,硝酸可以洗去三种泥浆中的Nd(Ⅲ)和U(Ⅵ);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用草酸从P507载带物中反萃沉淀稀土的研究
收藏 引用
《稀有金属》1996年 第3期20卷 207-210页
作者:鲍卫民 张建伟清华大学核能技术设计研究院 
研究了载带稀土的P507与草酸溶液直接接反萃沉淀稀土的工艺过程。分析了相比、草酸浓度、有机物浓度和温度对反萃沉淀的影响。研究并提出了适合反萃沉淀中三相分离操作的工艺条件。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微波脱硝用于高加浓铀转型的研究
收藏 引用
《原子能科学技术》1995年 第3期29卷 268-274页
作者:鲍卫民 常宝祥 果泽洪清华大学核能技术设计研究院北京核工程研究设计院 
为了简化微波脱硝流程,硝酸铀酰在微波场中脱硝生成UO_3后进一步用微波加热,UO_3即发生相变生成单一形态的氧化物U_3O_8。相变时物料温升在2min内达200-300℃。通过输入功率可以控制相变温度。大约500t...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吊环法表面张力自动测量仪的研究
收藏 引用
《仪表技术与传感器》1997年 第11期 15-17页
作者:王学军 胡熙恩 鲍卫民清华大学核能技术设计研究院 
本文在国内外现有吊环法表面张力测量仪的基础上又做了一些自动化测量方面的研究,以拉力传感器测量方式代替扭力丝转盘测量方式。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微波脱硝转型工艺
收藏 引用
《现代化工》1998年 第1期18卷 22-24页
作者:鲍卫民 李利宇 宋崇立清华大学核能技术设计研究院 
微波脱硝转型是可以取代传统沉淀法和流化床热脱硝转型的新工艺。物料吸收微波后内部受热分解转型,过程简单,操作容易,产品品质优良。含氧酸盐的转型有可能应用此类工艺。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稀土沉淀条件及形态控制研究
收藏 引用
《稀土》1995年 第2期16卷 33-37,27页
作者:鲍卫民 公锡泰清华大学核能技术设计研究院 
稀土工业试验中心为生产荧光级氧化稀土产物研究了草酸沉淀中温度、酸度、浓度及草酸用量等对稀土回收率的影响,并试验了控制沉淀产物粒度的各种手段。测定了杂质Fe、Ca、Ni、cu,Pb等在沉淀时的行为。杂质的含量尤其是Ca...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模拟铯废物玻璃固化体组成对浸出性能的影响
收藏 引用
《辐射防护》2002年 第5期22卷 306-312,320页
作者:胡唐华 宋崇立 徐世平 鲍卫民 冯孝贵 景山清华大学核能技术设计研究院北京102201 
按正交试验设计方法设计了熔制模拟铯废物钛硅酸盐玻璃固化体的配料组成 ,制备了相应的固化体样品。按静态浸出试验方法 (MCC- 1)对样品进行了浸出试验 ,条件为去离子水、90℃、7d、样品表面积与去离子水体积之比为 10 m-1。用电感耦合...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