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作者=黄印武"
19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底色——与黄印武谈乡村和遗产设计
收藏 引用
《新建筑》2023年 第2期 38-42页
作者:黄印武 徐好好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上海200240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广州510641 
文章是黄印武和徐好好的对谈。黄印武长期在沙溪、敦煌等地进行遗产保护和设计实践,徐好好也长期在广州、顺德等地进行相似的工作。文章基于保护建筑遗产和在遗产环境中设计的共同视角,从建筑师对乡村和乡村建筑遗产中的一些概念阐述开...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真设计下的真生活 郝琳、黄印武、任卫中三人谈
收藏 引用
《时代建筑》2013年 第4期56卷 52-56页
作者:郝琳 黄印武 任卫中Oval Partnership都市建筑事务所 Integer Intelligent & Green绿色智能设计事务所 云南省沙溪低碳社区中心项目 浙江省安吉黄浦源生态民居推广中心 
文章记录了两位20世纪70年代生建筑师郝琳、黄印武和民间乡土建筑实践者任卫中的谈话.三位结合自身不同的乡村建造实践以及各自的态度与介入状态,探讨了真设计下的真生活等话题。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当建筑成为一种环境——榆林窟管理与生活用房的设计实践
收藏 引用
《建筑学报》2022年 第3期 82-85页
作者:黄印武 柯纯建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上海200240 汕头大学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汕头515063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上海200092 
1背景榆林窟与莫高窟都是敦煌石窟艺术体系的组成部分,榆林窟因其地处偏远而一直未得到广泛关注。榆林窟始建年代与莫高窟相仿,现存东西两崖共43个石窟,虽然在数量上无法与莫高窟相比,但在壁画的内容题材、精美程度和保存状态上,有过之...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从融入到融和——沙溪的可持续乡土建造实践
收藏 引用
《建筑学报》2023年 第8期 23-31页
作者:黄印武 柯纯建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上海200240 汕头大学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汕头515063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上海200092 
沙溪镇位于滇西北横断山脉中的一个坝子,是传统村落极为富集的地区.在过去的20年中,剑川县人民政府与瑞士联邦理工大学合作,实施了沙溪复兴工程.这是一个基于文化遗产保护的综合性乡村可持续发展实践,通过前后5期合作实现了对茶马古道...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榆林窟管理与生活用房
收藏 引用
《建筑学报》2022年 第3期 78-81页
作者:黄印武 柯纯建 刘勇苏州九城都市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设计的消失——榆林窟管理及辅助用房的设计
收藏 引用
《建筑遗产》2022年 第1期 118-128页
作者:黄印武 柯纯建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上海200240 汕头大学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汕头515063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上海200092 
榆林窟管理及辅助用房项目建设地点位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榆林窟的重点保护区内,遗产环境和场地条件都对建筑设计提出极高的要求。建筑师在对榆林窟遗产环境变迁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具体讨论了遗产的真实性与环境的真实性之间的关系,...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先锋沙溪白族书局
收藏 引用
《建筑学报》2023年 第8期 32-36页
作者:黄印武 孔北蓉 柯纯建 沈文瀚(摄影)剑川县沙溪源乡村合作中心 江苏中发建筑设计有限公司(二期) 不详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当榫卯成为榫卯——云南沙溪欧阳大门的木结构维修
收藏 引用
《建筑学报》2015年 第12期 89-93页
作者:黄印武沙溪源乡村合作中心大理671302 
在概括传统木构榫卯类型和构造原理的基础上,分析榫卯构造与建造次序的关系,结合云南沙溪欧阳大门的木结构维修项目,揭示具体维修实践中的建造次序与原始建造次序的差异,以及因此对维修设计和施工的影响和限制;指出榫卯的式样必须依赖...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体用并举的一种释义——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实践型教轨
收藏 引用
《建筑实践》2023年 第12期6卷 37-53页
作者:阮昕 庄慎 刘博 张海翱 汪单 吴建 黄印武 曹永康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建筑学系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设计系 
阮昕:概论上海交通大学(以下简称“上海交大”)设计学院的布局将城市、建筑、生态、景观、植物、工业产品、艺术、视觉传达等诸多领域的设计综合到一个平台之上,构建广义的设计学科。换言之,学院以“大设计”为理念。设计学院由一流学...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基于系统重构的乡村规划策略——以昆山尚明甸乡村规划实践为例
收藏 引用
《装饰》2021年 第12期 127-129页
作者:柯纯建 黄印武 夏珩 许月丽汕头大学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 
尚明甸乡村规划是一个基于系统性策略的乡村建设实践,立足尚明甸的历史、文化、资源条件,在时代和环境的背景下重构乡村系统,通过圩田文化、人居环境、产业发展和内生动力等维度协同改善,探索以村民为主体的江南水乡新生活的实现路径。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