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作者=黎小锋"
32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时间的炼金术——关于黎小锋、贾恺的几部纪录片
收藏 引用
《艺术广角》2016年 第3期 66-73页
作者:黎小锋 贾恺 张亚璇 樊启鹏 马秋晨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不详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中国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 
黎小锋:我们一般倾向于在一个时间段里面同时做几个题材,比如说,在2000年前后,同时做《我最后的秘密》《夜行人》《无定河》。《夜行人》持续三年。《无定河》前后有四年,《我最后的秘密》前后持续了七年。在前面三个片子完成以后...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当代中国纪录片的文体焦虑
收藏 引用
《电影艺术》2012年 第5期 87-89页
作者:黎小锋同济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 
一、文体:类型与风格纪录片的“文体”是一个从文学舶来的概念,笔者愚见,文体首先应该指的是纪录片的类型与样式,比如,“真实电影”、“直接电影”;其次指的是纪录片在语言、结构、节奏、韵律等方面的风格特征;再者,文体与文化...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情境的碎屑:居伊·德波、情境主义与互动纪录片
收藏 引用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9年 第8期 14-20页
作者:黎小锋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如果居伊·德波活到今天,有没有可能采取互动纪录片的方式来实践他的情境主义主张?本文结合具体创作案例,借用"情境的碎屑"概念,试图探讨在互动纪录片中如何进行情境主义实践,以及互动纪录片中可能使用的情境主义策略。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从“危机”结构到“根茎”结构——“互动纪录片”的后结构主义叙事考察
收藏 引用
《电影艺术》2019年 第3期 128-132页
作者:黎小锋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在纪录片创作中,"危机结构"作为一种"线性结构",应用得较为普遍,但其局限性也愈益显现。面对互动纪录片这么一种全新影像类型,有没有可能在传统(线性)叙事和数据库影像之间找到平衡呢?在当代叙事理论转向的背景中,...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镜子边缘的苍蝇 三部纪录片的创作札记
收藏 引用
《电影艺术》2008年 第6期 138-141页
作者:黎小锋同济大学传播与艺术学院 
本文作者相信"时间的炼金术",希望在诚实、耐心而且不乏机智的跟拍中,让人物的性格轨迹与命运格局随着时间的缓慢流逝自然呈现出来。在这个过程中,他也在不断思考:一个纪录片人应该如何对被摄对象进行判断和选择,如何赋予素...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直接电影”的当代困境
收藏 引用
《电影艺术》2009年 第6期 149-152页
作者:黎小锋同济大学传播与艺术学院 
美国"直接电影"是一种具有相当影响力的纪录电影流派,作为一种创作方法,至今仍旧在影响一批又一批的纪录片人。但是,随着后现代主义思潮日益渗入纪录领域,随着数字影像技术广泛运用,随着纪录片商业化倾向越来越强,"直接...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朝向“本真”:当代“诗影像”的文体显现与意义生成
收藏 引用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0年 第5期 99-106页
作者:黎小锋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本文借助雅各布森"诗性——符号指向自身"概念,重新考察了帕索里尼的"诗电影"观及其与"诗纪录片"的内在关联。在此基础上,本文采用当代"诗影像"概念,旨在弥合纪实与虚构之间的界限,以创作心态...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直接电影”的伦理研究
收藏 引用
《新闻大学》2012年 第2期 101-109,154页
作者:黎小锋同济大学传播与艺术学院上海201804 
本文探讨了美国"直接电影"制作人所具有的知识分子立场,认为"直接电影"方法有助于让制作者呈现多方观点,消除话语霸权;同时也能在对人的关注中,有效呈现梅罗维茨所谓的"中区行为",并在信任策略与道德底...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纪录,是对现实的隐喻
收藏 引用
《电影艺术》2006年 第3期 99-101页
作者:黎小锋上海 
纪录与现实在拍摄现场,现实生活朝你扑面而来,你既投入其中,同时又置身'事'外.这或许就是做纪录片的魅力所在:它给你机会去体验他人的生活和情感,同时又让你跳出来审视这一切.于是,你在现场不断做出选择,并在拍摄后期,在素材和...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新媒体时代的纪录片:从“触雷”到“分享”与“互动”
收藏 引用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5年 第6期 90-93页
作者:黎小锋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本文从涉及隐私公众化的独立纪录片个案出发,结合让·鲁什的"分享人类学"视角,探讨在新媒体时代,尤其是当互动纪录影像类型开始出现之后,纪录片的素材/成片与被摄对象能否分享,以及如何分享的问题。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