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作者=黎志敏"
22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新诗的文化身份问题研究
收藏 引用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 第4期 107-111页
作者:黎志敏广州大学外国语学院 
新诗自其诞生之日起就选择了鲜明的抑中扬西的文化立场。很多著名新诗人和新诗派都具有某种西方背景,新诗作品也具有浓郁的西方气息。新诗抑中扬西的立场大大制约了新诗艺术的发展。在总体上制约新诗艺术发展的是新诗语言的西化问题,其...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诗歌形式的“立”与“破”:传统文体构建意义与现代艺术创新诉求
收藏 引用
《广东社会科学》2022年 第2期 181-188页
作者:黎志敏广州大学广州510006 
诗歌的形式特征是其音乐性特征在口语和书面语中的体现。传统诗歌确立形式规范的最大意义在于“文体构建”,即将诗歌和其他文体区别开来,使其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从而为诗歌的长远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世纪初,由庞德发起的意象主义...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现代诗歌的创新精神——人类智性与感性能力的深度拓展
收藏 引用
《外国语言与文化》2021年 第2期5卷 1-8页
作者:黎志敏广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广东广州510006 
与传统对读者要求并不高的平行创作模式不同,现代诗人一般采取的是挑战创作模式,以刻意挑战读者的理解能力,推动读者智性与感性能力的发展。真正优秀的艺术作品,能够帮助读者在大脑中形成切实可靠的、优于大脑里的思维信息链接。这时,...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中国新诗中的十四行诗
收藏 引用
《外国文学研究》2000年 第1期22卷 65-68页
作者:黎志敏广州中山大学外语学院博士生528400 
十四行诗体被引进中国之后 ,经历了一个“引进——磨合——结果”的完整过程 ,产生了“自由类”和“严谨类”两种中文十四行诗。中文十四行诗的数量丰富 ,艺术成就很高 ,然而它为大众接受的程度却有限 ,流传也不广。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明“道”修“业”:从传统教育到现代教育的哲学思考
收藏 引用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 第5期 33-42页
作者:黎志敏广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广州510421 
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帮助个体从"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具体而言就是帮助受教育者"理解并遵从社会文化伦理规范",并且"掌握一定的社会生产生活技能",简言之即"明道"与"修业&qu...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诗歌的“断行”艺术
收藏 引用
《诗刊》2004年 第7期 48-51页
作者:黎志敏 
杨克提出,为什么同样生活中的写作会有高下之分呢?那就是除了对细节的独特发现外,还要有强大的人格力量的推动。还有更具体的问题,比如进入一首诗的写作状态后,人们往往忽视了如何"分行",殊不知这也是"小"影响"...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英语的另一半:以“英语文化体系”为中心的英语教育理论与实践
收藏 引用
《外国语文》2024年 第2期40卷 174-185页
作者:黎志敏广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广东广州510006 
当前我国英语教育体系以“英语语言形式”为中心,较少涉及“英语文化体系”,只教了英语的一半。以这种英语教育体系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在各种语言技术性考试中获得高分,不过会因为对英语文化缺乏了解而在和英语本土人士的实际交际中丢...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艺术追求与社会责任——新诗的价值取向问题研究
收藏 引用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2008年 第2期28卷 89-94页
作者:黎志敏广州大学外国语学院 
中国新诗创立具有一定的诗学因素,诗人们难以在传统诗歌领域推陈出新。在其理论并不成熟,而且没有生产出优秀作品的前提下,新诗主要是作为新文化运动和白话文运动的一分子被人们所接受,并且迅速确立其社会地位。新诗在几十年的发展过程...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社科与艺术呼唤集体研究方法
收藏 引用
《粤海风》2001年 第1期 32-33页
作者:黎志敏中山大学 
在十八世纪西方工业革命以前,自然科学技术的研究主体基本上是分散的个人。个人的研究固然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从总体上来看,自然科学技术的发展是缓慢的,所取得的成果是零散的,对社会所产生的的影响也是微弱的。这时,社会科学艺术...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集输管道和设备腐蚀产物对原油脱水的影响
收藏 引用
《油气储运》2020年 第9期39卷 1021-1025页
作者:姚彬 黎志敏 施鹏 段明中国石化西北油田分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 西南石油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为了探究集输管道和设备腐蚀产物对原油脱水的影响,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模拟铁腐蚀产物FeS、FeCO3及其后续氧化产物Fe(OH)3,研究其对模拟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基于此分析超声辅助破乳技术的脱水效果。研究表明:FeS和Fe(OH)3由于Zeta电位高...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