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作者=黎方"
44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从京剧在云南的流变谈云南京剧艺术的构建
收藏 引用
《民族艺术研究》1991年 第1期4卷 15-21页
作者:黎方 
一、京剧在云南的流变 任何艺术都会随时间的推移而变,一种从甲地流入乙地的艺术亦然;它要长期在那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就得适应那里的气候、土壤等而变。变是必然规律,“客观现实世界的变化永远没有完结”(毛泽东:《实践论》);...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盛世创举·基础工程——云南艺术集成志书编纂工作一瞥
收藏 引用
《民族艺术研究》1989年 第S1期2卷 105-107页
作者:黎方 
1953年春,云南省第一次民间音乐舞蹈会演在昆明举行后,来云南采风或帮助工作的诗人、作家、艺术家等,对云南便不断有所赞誉,什么“歌舞的海洋”呀,“艺术的宝藏”呀,“美丽、神奇、丰富的地”呀,等等,不一而足。 面对如此丰富的艺术资...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论诞生云南壮剧的生态环境
收藏 引用
《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 第1期20卷 11-18页
作者:黎方云南省民族艺术研究所云南昆明650021 
云南壮剧的形成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位于滇桂黔泛珠三角地带的滇东南一隅是云南通往内地的重要通道,明清以来商业繁盛,各地客商云集,为云南壮剧的形成创造了条件;文山地区古老而丰富的歌舞艺术资源为云南壮剧的形成提供了取之不尽...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谈云南壮剧丰富的戏曲文学传统
收藏 引用
《民族艺术研究》2007年 第6期20卷 18-27页
作者:黎方云南省民族艺术研究所 
本文从云南壮剧传统剧目的来源、云南壮剧戏曲文学的文化铺垫、云南壮剧戏曲文学的流变等三个面,全面阐述了云南壮剧丰富的戏曲文学传统。是一篇比较全面、系统地研究云南壮剧戏曲文学的文章。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谈云南壮剧表演艺术的革新
收藏 引用
《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 第3期21卷 15-19页
作者:黎方云南省民族艺术研究所云南昆明650021 
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云南壮剧的表演艺术也得到了不断革新并取得了一系列新成果,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1961年编成的大型壮剧《螺蛳姑娘》获得了极大成功,集中体现了这一时期云南壮剧艺术革新的主要成就;而1984年到198...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云南壮剧的表演艺术特色
收藏 引用
《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 第2期21卷 8-12页
作者:黎方云南省民族艺术研究所云南昆明650021 
云南壮剧的表演艺术有着鲜明的特色:表演风格多元一体,既有地大剧种风格,又有民间小戏特色,还有浓郁的乡土生活色彩;代表人物的上下场动作讲究文臣要推髯,武将要跳台;道具使用上讲究文不离扇,武不离刀;表演形式中还有进三步、退三步...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云南壮剧的表演艺术形态
收藏 引用
《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 第1期21卷 1-4页
作者:黎方云南省民族艺术研究所云南昆明650021 
云南壮剧既借鉴了广戏等周边剧种的表演艺术,又吸收、融化了本民族的武术、舞蹈动作,还提炼、吸收了大量生活动作。在角色行当划分面,云南壮剧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由简到繁、繁简并存的历程,到解放前夕,富宁土戏、广南东路沙戏的角...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谈昆明曲剧主体观众的扩展与雅俗共赏境界的追求
收藏 引用
《民族艺术研究》1991年 第6期4卷 18-22页
作者:黎方 
重视主体观众的巩固与扩展 每一个剧种都拥有自己的观众。每一个剧种要得以生存和发展,都离不掉观众的支持。因为,戏剧是三度创作的艺术,只有剧作者的第一度创作,导演、演员、音乐、舞美等的第二度创作,没有广大观众的第三度创作,戏剧...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云南壮剧
收藏 引用
《中华艺术论丛》2009年 第1期 157-182页
作者:黎方 
在云南省的东南,世代聚居着勤劳、勇敢、智慧、朴实的壮族。壮族被称为"水边的民族",多分布在溪、河、井旁的坝区、河谷地区和靠山临水的丘陵地带。正是这个水边的民族,创造。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彝汉文化的交流和云南彝族戏剧的发生、发展
收藏 引用
《民族艺术》1991年 第3期 116-126页
作者:黎方 
中国戏曲,由汉族和各少数民族剧种组成,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各民族之间长期的文化交流,则是汉族和各少数民族剧种的催生剂。彝族戏剧正是在彝汉文化长期交流中发生发展起来的。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