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作者=龚和德"
138 条 记 录,以下是81-90 订阅
视图:
排序:
关注粤剧的现代建设
收藏 引用
《广东艺术》2005年 第3期 10-15页
作者:龚和德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粤剧的性格 对于粤剧,我是个外行观众。虽然从上个世际五十年代起,就看过白驹荣、马师曾、红线女等名家的演出,到了新时期也常有机会来广东看粤剧,仍是觉得雾里看花。语音隔阂,缺少岭南文化的熏陶,路途遥远,难得沉浸于粤剧的艺...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让地方戏曲的根扎得更深——张曼君导演艺术三人谈
收藏 引用
《艺术评论》2013年 第6期 70-75页
作者:王晓鹰 王蕴明 龚和德中国国家话剧院 中国戏剧家协会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2年8月至10月,文化部举办"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优秀剧目展演"及"讴歌伟大时代,艺术奉献人民——2012年全国优秀剧目展演"活动,戏曲导演张曼君有六部作品入选进京参加展演。中...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京剧对我们充满期待
收藏 引用
《科学之友》2007年 第05A期 87-88页
作者:龚和德 
京剧并未"老朽",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它仍然是中国戏曲的首席代表,也是我们国家想实现"弘扬民族艺术,振奋民族精神"这一战略目标所首先要抓住的"龙头剧种"。把京剧的生存、发展问题解决好了,在民族戏曲...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激活传统,融入时代——评京剧《廉吏于成龙》
收藏 引用
《中华艺术论丛》2007年 第1期 101-106页
作者:龚和德中国戏曲学会 
上海京剧院创排的《廉吏于成龙》是一出有生命力的好戏。刚推出时就显露了思想、艺术的良好质地,现已演出70多场,荣登过中国京剧节、中国戏剧节奖榜之首,而剧院仍孜孜砣砣地打磨着,摘疵索瑕,益增光彩。我有机会多次观赏,积攒了一些感受...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怀念阿甲老师——兼与邹元江先生商榷
收藏 引用
《戏曲研究》2008年 第2期 74-88页
作者:龚和德中国艺术研究院 
2007年12月1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的"阿甲先生百年诞辰学术研讨会"在北京隆重举行,来自北京、江苏、陕西、湖北等地的4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了这次大会,就阿甲先生在戏曲表演理论、戏曲导演理论与实践领域的成就以及对戏曲...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梅兰芳与舞台美术(下)
收藏 引用
《中国京剧》2024年 第12期 58-61页
作者:龚和德中国艺术研究院 
(接上期)五、几点启示梅兰芳在舞台美术上的革新创造,是他一生艺术实践的一个侧面;这个侧面,自然是同他的整个艺术思想、艺术追求密切地联系着的。我们研究这个侧面,除了可以了解其具体成果、具体经验之外,还可以从他的艺术思想、艺术...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梅兰芳与舞台美术(上)
收藏 引用
《中国京剧》2024年 第11期 7-14,F0002页
作者:龚和德中国艺术研究院 
梅兰芳(1894年10月22日—1961年8月8日),字畹华,别署缀玉轩主人,艺名兰芳,出生于北京,祖籍江苏泰州,中国京剧表演艺术大师。其生前曾任中国京剧院院长、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代表作有《宇宙锋》《贵妃醉酒》《霸...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强化保护,优化生存
收藏 引用
《戏曲研究》2012年 第2期 1-4页
作者:龚和德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1年12月21日至22日,由全国政协京昆室主办的"两岸四地中国戏曲艺术传承与发展·北京论坛"在全国政协礼堂召开,本次论坛是继2008年、2009年、2010年的澳门、香港、台湾论坛之后的第四届论坛。来自港澳台及内地一百多位...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从《铁冠图》到《景阳钟》——戏曲流传与时代变迁的个案探讨
收藏 引用
《戏曲研究》2019年 第1期 9-32页
作者:龚和德中国艺术研究院 
一空炮连声震若雷,园陵十二尽成灰。平台召对何人对,天子无言拭泪回。这首七绝,见吴梅村《鹿樵纪闻》~①,描写大明崇祯帝(朱由检)孤独无援、濒临末日的景象。读到这首诗,就会想起昆剧《铁冠图》或京剧《明末遗恨》中的《撞钟》。昆剧《...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尚长荣及其“三部曲”的意义
收藏 引用
《戏曲研究》2009年 第1期 40-42页
作者:龚和德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 
尽管尚长荣先生有若干出色的传统折子戏,但如果只有一部新作品《曹操与杨修》,我们将如何评价尚长荣的艺术成就呢?我们会调侃地称之为'尚一出'。没有了'三部曲',也就不存在'尚长荣阶段'。上海京剧院50年院庆时。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