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题名(书名、题名),A=作者(责任者),K=主题词,P=出版物名称,PU=出版社名称,O=机构(作者单位、学位授予单位、专利申请人),L=中图分类号,C=学科分类号,U=全部字段,Y=年(出版发行年、学位年度、标准发布年)
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范例一:(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AND Y=1982-2016
范例二:P=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K=Visual AND Y=2011-2016
摘要:1998年4月17日,随着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北京市市政设计研究总院的梁先生踏进了北京市档案馆的大门。历史档案与极具时代特征的建筑设计有何关联?欲知其详,还需从头说起。自1997年始,与天安门广场整修工程相关的各个单位已开始着手筹划具体的整改方案。此次...
摘要:通过弹簧预压、侧滑U形斜块压锁、模具拉杆、挂杆与T形拉杆等开合模联动机构设计,从传统硫化模具的注胶筒和下模中分别分解出上镶块和下镶块,并与两瓣模组合成与产品结构相关联的模块化子模结构,开发出了球铰制品新型吊挂式模块化自动脱模硫化模具。实际生产证明,该型模具实现了子母模设计思路,具有快速开发和硫化快速换型功能,实现了自动脱模操作,改善了生产操作与模具使用工况,提升了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经济效益显著。
摘要:为提高隧道施工和运营阶段的结构变形监测技术水平,满足日益高要求的信息化、高效率监测要求,文章对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隧道施工和运营期结构变形监测中的应用进行研究,详述了隧道结构变形监测中三维激光扫描所得点云数据的拼接和建模方法,依托实际工程设计验证试验,探究不同空间坐标系转换算法,并对比测量机器人和三维激光扫描技术测量结果,验证了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的测量精度能够满足隧道结构变形监测需求。
摘要:本文研究与比较了土质地基中地基极限承载力和相应桩端持力层极限承载力两者在概念、破坏模式、假设条件等方面的不同,并基于Meyerhof极限承载力破坏模式,讨论并提出了土质层状地基极限承载力与相应桩端持力层极限承载力破坏模式;指出了两者的本质差异,并对影响极限端承力发挥的若干情况进行了讨论,得出若干结论,对具体工程勘察设计具借鉴意义。
摘要:广告传播效果在城乡存在着差异现象,研究这种差异对企业制定有针对性的农村营销策略、树立产品在农村地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大众传播理论,从广告媒体的使用、受众的文化程度、广告表现三个方面,分析广告传播效果在城乡出现差异的原因,并在研究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如何提高广告乡村传播效果的措施,要不断研究农村受众的信息接受特点,建立相对完善的农村广告监测机制,整合各种媒介资源,提高广告传播的到达率和接触率。
摘要:本文研究了橡胶支座基础隔震结构的高宽比限值。研究基于保证隔震结构在强震中不倾覆的两个充分条件,一个是橡胶隔震支座不能产生拉应力,另一个是隔震支座压应力不超过容许值。本文推导了隔震结构高宽比限值的显式并给出了针对不同建筑类别、不同设防烈度、不同场地条件和不同隔震层阻尼比的高宽比限值。在支座的轴力计算中,还考虑了竖向地震作用和荷载的最不利组合。研究发现,当控制条件为支座不产生拉应力时,高宽比限值随隔震结构周期的增加而增加;当控制条件为支座压应力不超过容许值时,高宽比限值随隔震结构周期的增加而减小。因此,存在一个临界周期使高宽比限值取得极大值。研究还发现,存在一个最大的隔震结构周期使高宽比限值等于零或隔震层位移超过容许值。将隔震结构的周期与临界周期和最大隔震周期比较,就可以得到相应高宽比限值的表达式。最后,按照简单、安全的原则,将各种工况下的高宽比限值进行了归并,给出了高宽比限值的设计建议值。同时,还按设计规范提供的结构周期计算公式计算了隔震结构的高度限值。
摘要:隔震技术应用于建筑结构中日趋成熟,其在振动控制效果以及社会经济效益等方面较传统抗震结构具有显著优势。隔震构造是影响隔震结构减震性能的重要因素,国内的工程应用表明隔震构造的设计与应用不被重视。全面综述了国内外隔震建筑构造的设计与应用现状,总结了目前隔震构造设计与应用方面存在的不足,为隔震构造技术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同时通过国内现有的隔震建筑构造相关设计成果及存在问题的阐述,讨论了我国隔震构造技术研究的下一步发展方向,研究成果对隔震构造技术的完善和隔震建筑减震性能的更有效发挥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摘要:文章针对小型水域垃圾清理效率低、智能清理存在空白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创新的水陆两栖垃圾智能收集装置。该装置结合视觉识别系统、动力行进系统、收集与储存系统、满载检测及卸载系统等技术,实现了对水面垃圾的高效清理和智能化管理。该装置集成了机械与控制两部分,使其适用场景更广泛,具有潜在的商业与社会价值。文章详细阐述了该装置的控制和执行过程,为解决水面垃圾问题提供了更全面和专业的技术方案。
摘要:在分析内撑式排桩支护结构受力特性和设计优化空间的基础上,基于满应力设计基本思想,建立了支护桩-内支撑(节点)部位的设计优化数学模型,提出了用于求解该(节点)部位局部优化解的新的目标函数f(X)和相应的设计优化判据,推导并比较了钢筋混凝土内支撑等效轴向抗压容许应力σc和支护桩等效抗弯容许应力σm的3种取值方法,并以杭州某基坑支护应用为例作了介绍。可供同类基坑支护设计优化时借鉴。
摘要:本文利用大型结构分析软件ETABS设计了4种包含和不包含楼梯的钢筋混凝土框架计算模型,分别采用底部剪力法、反应谱法和时程分析法对各模型进行了弹性阶段地震反应特性对比计算分析。结果显示:楼梯参与结构整体计算后,结构出现抗侧刚度明显增加、结构扭转振动显著、梯间框架柱剪力突变等现象;建议结构设计时采用包含楼梯的层间结构计算模型(M-4),使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进行结构抗震分析计算。
地址:宁波市钱湖南路8号浙江万里学院(315100)
Tel:0574-88222222
招生:0574-88222065 88222066
Email:yzb@zw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