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作者=Dorian Cav"
8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何不再问:第11届上海双年展
收藏 引用
《艺术界》2017年 第1期 176-177页
作者:武漠 dorian cav 
来自印度的Raqs媒体小组为第11届上海双年展拟定了既发散又凝重、一个近似行动进程而非既定框架的“主题”:“何不再问?正辩,反辩,故事”。主体与客体的缺席使得“问”很难再被视作天然具有上下文关系的质疑姿态,如此一来,“何不再问...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宏大叙事癖
收藏 引用
《艺术界》2017年 第1期 94-95页
作者:宋轶 吴亦飞 dorian cav 
宏大叙事和它的消解、痕迹、回归、变体等种种衍生之所以会被讨论,还是因为有人希望为当代的社会危机找到一种可能的解决方案。但这个意图本身,就是被现实危机所裹挟的。这种被动很可能一直在挤压着思考和实践的空间——而这.恰恰是...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卡德尔·阿提亚 我想我做鬼要胜过做人
收藏 引用
《艺术界》2017年 第1期 38-41页
作者:瓦朗蒂娜·乌曼斯基 dorian cav 
相传15世纪末期,日本室盯幕府的足义利政将军让手下将一只缺口的茶碗寄到中国去修补,拿回来的却是一只布满金属线粗陋黏合的“好碗”。这次令他失望的经历渐渐催生了日本的“金缮艺术”,即将破损的物件用金线进行修补,留住器皿曾经破碎...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仍需“返工”
收藏 引用
《艺术界》2017年 第1期 96-109页
作者:王炜 dorian cave 
“难道一个故事不是要求我们自我保存,而非泯灭吗?从伊犁到大禹渡口,难道地理错位,不是我们的返回吗?那么,在从不一致的人民证据与自我证据之间,谁是那个语言的哈吉穆拉特?”——《哈吉穆拉特的幽灵》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我织我在 2016杭州国际纤维三年展
收藏 引用
《艺术界》2016年 第6期 192-193页
作者:张未 dorian cave 
杭州浙江美术馆ZHEJIANG ART MUSEUM2016.8.25—2016.10.25在中国举办的国际艺术展览似乎养成了一种“国际政治正确”惯性——尽管从当代西方展览中引进的某些立场,常常都只是中国红色传统中的某个“低幼版本”,但似乎却又不得不把它们...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认同错乱 反思台北双年展
收藏 引用
《艺术界》2016年 第6期 179-181页
作者:陈玺安 dorian cave 
美术馆筛选馆藏,是对集体记忆的拣选。他们编撰过去.以塑造出今日的市民。这种记忆矩阵是国族的。相较之下双年展源于世界博览会。它面对的是即将开展出来的跨国局势,而非背对它。两者所面对的时间性看似截然不同。不过.在策展人柯...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简策:大幻影
收藏 引用
《艺术界》2017年 第1期 187-187页
作者:王文菲 dorian cave 
时至今日,如果仍有艺术家在画作内部为观众设置观看的视角,并粗暴地在展厅地面上标注欣赏画作的最佳位置,那么这种手段若非拙劣,即为反讽的。简策在“大幻影”中的布置显然属于后者。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张如怡:对面的楼与对面的楼
收藏 引用
《艺术界》2016年 第6期 200-200页
作者:张渊 dorian cave 
艺术家使用混凝土作为最主要的材料,创造出一系列具有雕塑感的作品,这些作品分别以点线面的不同方式串联起画廊的多个空间,意象上彼此呼应。作品中的混凝土呈现其自身,通过转化为各种建筑意象后的反日常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同时与瓷砖...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