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题名(书名、题名),A=作者(责任者),K=主题词,P=出版物名称,PU=出版社名称,O=机构(作者单位、学位授予单位、专利申请人),L=中图分类号,C=学科分类号,U=全部字段,Y=年(出版发行年、学位年度、标准发布年)
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范例一:(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AND Y=1982-2016
范例二:P=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K=Visual AND Y=2011-2016
摘要:精密卧式加工中心不仅可以快速方便地完成复杂零件的加工,而且具有较高的加工精度。然而由于环境温度的波动变化,使得机床各部件尤其是床身、立柱等尺寸较大的基础件产生热变形,从而影响机床精度。针对以上问题,利用有限元方法对不同环境温度下床身和立柱的温度场和热变形进行了仿真分析,进而得到了环境温度波动幅值和周期对机床基础件几何精度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该影响规律可为恒温车间温度控制和机床热变形补偿提供一定的依据。
摘要:为了更好地扩展对郏县红牛基因组变异的研究,开发更多有效的分子标记,达到促进郏县红牛的进一步选育改良的目标。本研究对30头郏县红牛进行了全基因组重测序,分析了郏县红牛的基因组变异情况,并结合查阅文献筛选影响重要经济性状的遗传变异,检测这些变异在郏县红牛群体中的分布情况。并同时通过实验在3头郏县红牛中加以验证,为郏县红牛的保种与淘汰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摘要:为建立能同时检测猪瘟病毒(CSFV)和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的RT-PCR方法,根据CSFV和PRRSV的保守区域各设计1对特异性引物,预期扩增片段大小分别为356和546 bp,通过对反应条件的优化及特异性、灵敏性和重复性试验,建立了CSFV和PRRSV的双重RT-PCR方法。结果显示:该方法能特异检测CSFV和PRRSV的cDNA最低量分别为0.96、1.48 ng,而对猪伪狂犬病毒(PRV)和猪圆环病毒(PCV)检测结果均为阴性;利用建立的双重RT-PCR对云南省部分地区送检的174份疑似CSFV及PRRSV感染的病料进行检测显示,CSFV感染率为24.14%,PRRSV感染率为47.70%,CSFV与PRRSV的混合感染率为16.67%,检测结果与单一RT-PCR结果相一致,且具有良好的可重复性;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部分检测结果加以验证,验证结果与检测结果均一致。本研究成功建立了CSFV和PRRSV双重RT-PCR检测方法,为二者的快速检测和分子流行病学调查提供了一种有效手段。
摘要:目的了解山东省某三甲医院呼吸内科门急诊患者对流感基本认知、行为的掌握程度和流感疫苗接种情况。方法自行设计问卷,采取横断面研究,于2017、2018年选取在呼吸内科就诊并配合调查的患者进行调查。结果调查386例患者,回收有效问卷382份,应答率为98.96%。382例中男性198例(51.83%)、女性184例(48.17%);年龄为5~80(39.55±40.45)岁。有79.04%(264例)知道流感,流感症状知晓率前3位依次为:发热(268例、80.24%)、咳嗽(210例、62.87%)、流涕(182例、54.49%);流感传播途径知晓率前3位依次为:咳嗽、打喷嚏(173例、51.8%)、面对面交谈(78例、23.35%)、接触空气(57例、17.07%)。每天洗手4~9次占比最多,为42.93%(164例)。10次洗手时使用肥皂4~9次为34.55%(132例)。咳嗽或打喷嚏时遮掩口鼻,10次的占57.33%(219例)。近1个月,到公共场所次数≥10次占51.31%(196例)。去公共场所戴口罩从不戴的占57.59%(220例)。疫苗接种率为28.80%(110例),其中女性占60.00%(66例),不同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接种流感疫苗原因前3位依次为:身体好不需要接种者(114例、29.84%),周围人不接种者(98例、24.65%),担心疫苗不良反应(72例、18.85%)。结论患者对流感症状知识认知需要加强,对传播途径认知存在误区,流感自我保护意识薄弱。流感疫苗接种率低。
摘要:我国已经建立较为完善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体系,并鼓励公众主动报告不良反应,但历年来公众报告数量很少。本文分析了国际发达国家,主要是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英国药品不良反应公众报告的现状,总结了在法律法规、报告途径、报告表格设计等方面的模式,为我国建立药品不良反应公众报告模式提供参考。
摘要:以谷子杂交种张杂谷11为试材,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以喷施清水为对照,研究了50%矮壮素溶液喷施浓度2.0、3.0、4.0 mL/L以及25%缩节胺溶液喷施浓度2.0、2.5、3.0 mL/L对谷子杂交种生长发育、产量和光合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施矮壮素可降低谷子株高,提高鞘茎粗、生物产量、单位面积穗数、穗重、穗粒重和出谷率,增强植株抗倒性,增加谷子灌浆期叶片净光合速率、叶面积系数以及乳熟期功能叶片的叶绿素含量,且增产效果显著,适宜施用浓度为2.0~3.0 mL/L;缩节胺具有矮化植株,提高单位面积穗数和产量的调控效应,适宜施用浓度为2.5 mL/L;矮壮素对促进谷子植株生长发育和增加产量的调控效应优于缩节胺。
摘要:利用腺胃扩张症(PDD)患病鹦鹉腺胃RT-PCR阳性病料,接种猪睾丸(ST)传代细胞,分离禽波纳病毒(ABV),建立实时RT-LAMP检测方法。将阳性病料接种ST细胞单层传代,出现细胞圆缩、脱落,ABV基质蛋白(M)基因扩增产物出现预计大小351bp条带,测序后进化树分析显示为ABV5基因型。针对M基因设计ID37、ID30、ID19、ID6和ID1共5组引物,后3组引物RT-LAMP呈阳性反应。利用钙黄绿素建立实时RT-LAMP,分别在36(ID30)、38(ID37)和49(ID19)min出现扩增反应曲线,60min内扩增达到峰值。对各种临床样品检测与RT-PCR结果一致,新城疫等类症病毒未见阳性反应,显示较高的特异性;对细胞培养物检测10-1~10-5为阳性,比较RT-PCR敏感性提高约100倍。RT-LAMP检测方法的建立为PDD防制提供新的检测方法,也是波纳病公共卫生研究有益的参考。
摘要:为了解析非洲猪瘟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ASFV)pO174L蛋白的功能,根据ASFV HLJ/18毒株基因序列(GenBank登录号:MK333180)设计引物,扩增O174L基因并克隆至pET-28a(+)载体中,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 ET-28a-O174L,并将其转化至大肠杆菌BL21(DE3)感受态细胞中,经IPTG诱导表达后,通过镍柱亲和层析纯化目的蛋白,利用SDS-PAGE和Western-blot分析鉴定重组蛋白表达产物的抗原性,用重组蛋白免疫新西兰大白兔制备家兔抗pO174L蛋白的多克隆抗体;利用间接ELISA方法测定多克隆抗体的效价,并通过Western-blot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鉴定多克隆抗体的特异性。结果显示,用PCR扩增的O174L基因片段长564 bp,与预期相符;双酶切和测序鉴定结果证明,重组质粒pET-28a-O174L构建成功,在原核表达系统成功地表达并获得了可溶性蛋白pO174L,分子质量约为21.5 ku;用纯化的蛋白免疫动物后制备了多克隆抗体,抗体效价达到1∶512000;Western-blot和IFA结果显示制备的抗体能够特异性地识别ASFV感染的猪肺泡巨噬细胞中表达的天然蛋白pO174L。本研究为深入解析pO174L蛋白的功能及其在ASFV感染和致病过程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摘要:目的探讨供应室工作人员血源性伤害的危险因素及控制措施,以增强供应室工作人员自我防护意识,同时引起各级领导对供应室工作人员职业防护的重视。方法采用自行设计调查问卷表,对医院不同工龄、职称的220名受血源性伤害的供应室工作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220名供应室工作人员,有主管护士34名、护士48名、招聘护士78名、护理员40名和护工20名中受血源性职业危害,但无一人感染血源性疾病。工作年限>3 a的专业人员组明显好于工作年限≤3 a的非专业工作组(χ2=36.7,P<0.01)。结论医院重视,管理措施到位,能很好地防止血源性传播疾病对供应室工作人员的伤害。
摘要:目的:分析社区参与式研究设计指导下的社区痴呆照护培训的实施效果。方法:采用社区参与式研究设计对北京市六个城区中15个社区的500位居民共计2000人次进行了四次系统的痴呆照护培训,并通过自设问卷和学习者文字反馈的方式对培训项目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价。结果:学习者对本次培训评价的平均分为95+2分。在对课程内容、培训师、培训场地和设备等几方面的评价中,每个条目评为好及以上的比例均超过98%。社区居民反馈中提炼的主题是“了解了痴呆症、减少了对它的恐惧”,同时也“提升了照护技能”;社区管理者则认为通过培训“明确了自身在痴呆照护中的社区角色”以及“意识到持续学习的必要性”。结论:社区参与式研究可以有效指导社区痴呆照护的培训活动并取得较好的培训效果。
地址:宁波市钱湖南路8号浙江万里学院(315100)
Tel:0574-88222222
招生:0574-88222065 88222066
Email:yzb@zw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