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题名(书名、题名),A=作者(责任者),K=主题词,P=出版物名称,PU=出版社名称,O=机构(作者单位、学位授予单位、专利申请人),L=中图分类号,C=学科分类号,U=全部字段,Y=年(出版发行年、学位年度、标准发布年)
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范例一:(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AND Y=1982-2016
范例二:P=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K=Visual AND Y=2011-2016
摘要:人类历史上各种流行病的暴发构成了一部社区更新的历史。在与传染病、心理疾病、慢性病、呼吸系统疾病抗争的过程中,进行了一系列社区理论与实践的探索。近200年产生了社区规划、循证设计、活跃设计、脱敏景观等思潮,构成了当代健康社区营建治理的理论基础和认知框架。
摘要: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核酸,影响着生命体的微观行为,直接决定了物种的生命功能.生物大分子可视化技术,对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化学领域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是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的重要研究方向.文中对近年来生物大分子可视化进行深入的分析.首先从分子结构的空间形态定义出发,概述分子骨架、表面、空腔3种基本空间形态的概念和可视化方法;然后论述近年来大规模生物分子场景可视化技术,包括分子组装、多细节层次和GPU加速;再阐述动态分子可视分析技术,包括分子轨迹和空腔可视分析,进而介绍面向虚拟现实的生物分子可视化交互技术;最后,总结生物大分子可视化研究面临的挑战,并对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摘要:无线毫米波通信具有大量可用带宽,为了降低系统成本和功耗,又支持多个数据流传输,提出了一种采用多波束训练和迭代更新的方式设计无线毫米波信道混合预编码器的方法。为了最大化频谱效率,所提方法首先采用多波束训练的方式估计信道主要来波角度并形成备选波束集合;其次,采用迭代更新的方式优化设计射频域模拟预编码器;根据已经确立的等效信道,建立频谱效率满足一定限制条件下的凸优化数学模型并进行求解,从而确立最优的等效信道和数字基带预编码器。数值仿真与实验结果表明,在用户信道相似度较高的情况下,所提方法具有比现有混合预编码方法更优的频谱效率。
摘要:为了解决基于并行总线结构的抗恶劣环境计算机计算性能不足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VPX的高性能抗恶劣环境计算机的设计方法;该方法中包括基于VPX的高性能抗恶劣环境计算机的设计思路和实现过程;在该方法采用了仿真与测试的手段保证了高速串行电路设计的正确性,采用水冷散热方式提高了计算机的散热效率;在设计完成后,在实验室环境下通过测试软件对计算机的功能进行了可靠性测试,通过示波器对关键高速信号进行了测试,在功能测试中计算机运行稳定可靠,关键高速信号参数满足规范要求。
摘要:以去离子水为工质,对其两相自然循环流动不稳定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得到了2mm和5mm的矩形缝隙条件下的流量变化情况。实验结果分析表明:2mm矩形窄缝的流量波动周期为4~5s,5mm的流量波动周期为5~7s;2mm矩形窄缝的上下振幅对称性不佳,5mm的上下振幅对称性较好;随着加热量的增加,2mm和5mm矩形窄缝的波动周期均会增大。2mm矩形窄缝随着功率的增加,出现了流量漂移,密度波波动特征减弱。
摘要:针对道路提取方法存在的漏提、误提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局部结构约束的线段标识点过程提取算法。将道路网视作道路段集合,以随机点过程定义位置,以线段为标识定义几何结构,根据道路局部特征构建自适应的约束模型,结合道路的光谱同质性和异质性建立光谱测度模型,在贝叶斯理论构架下,综合上述模型和参数分布建立后验概率模型,设计可逆跳变马尔可夫链蒙特卡洛(RJMCMC)算法模拟采样,并为加快收敛速率设计高效的RJMCMC转移核,以最大化后验概率为准则,获取最优道路网。采用全色遥感影像进行实验、缓冲区评价方法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计算得出道路提取的精准率和完整率分别能达到52%和98%以上,验证所提算法能准确有效地提取出道路网络。
摘要:以往虚拟同步发电机(VSG)采用传统固定转动惯量控制策略,整体系统快速响应但存在系统稳定性较差的问题。为更好地加强系统的响应速度和稳定性,在分析常规虚拟同步发电机转子角频率变化和有功功率振荡曲线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转动惯量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总结并设计了一种自适应转动惯量控制策略,该策略可在保证系统快速响应的前提下同时保证系统的平稳性。应用Matlab/Simulink仿真软件搭建模型,并验证了单机并网运行模式下该策略的有效性和优越性。
摘要:以已知光降解半衰期(t1/2)的12种氟喹诺酮(FQs)同系物按摩尔比4∶1选择训练集和测试集(随机组合),釆用Sybyl-X 2. 0软件QSAR模块中结合比较分子力场分析(Co MFA)方法和比较分子相似性指数分析(Co MSIA)方法进行三维定量构效关系(3D-QSAR)研究,建立以FQs分子结构参数为自变量,lgt1/2为因变量的3D-QSAR模型,并预测剩余14种FQs分子的t1/2.结果表明,任意组合所构建的Co MFA和Co MSIA模型交叉验证相关系数q2在0. 564~0. 655区间内(> 0. 5),非交叉验证相关系数r2在0. 996~1. 000区间内(>0. 9),表明所构建模型稳定性较强且预测能力良好;对剩余14种FQs分子的t1/2预测发现,第四类FQs的t1/2普遍高于第三类FQs;选取环丙沙星(CIP)为目标分子,QSAR三维等势图分析其C-13位置引入体积较小的基团有利于降低目标分子的t1/2值,据此设计出9种t1/2值显著降低的新型CIP分子,其中引入·OH基团的新型分子t1/2下降幅度最为显著(27. 2%);对CIP分子以及新型CIP分子可能发生的光降解路径进行推断发现,CIP光降解过程中发生芳香环羟基化的路径所需能垒最小,推断为FQs类抗生素降解过程中的主要反应类型,而氧化脱羧反应能垒最大,发生哌嗪环断裂的路径最多,而新型CIP分子光解过程中发生芳香环羟基化、氧化脱羧及羟基化脱氟3种反应的能垒较原CIP分子变化不大,仅哌嗪环断裂所需要能垒明显小于CIP分子需要的能垒;新型CIP分子及其光解产物的生物降解性评价发现,新型CIP分子不仅光解活性提高,其生物降解性同时提高0. 26%~59. 71%,且其光解产物的生物降解性也显著上升(12. 03%~34. 38%),即CIP分子以及新型CIP分子可通过光降解最终生成生物降解性显著提高的物质,从而达到进一步控制FQs环境行为的目的.
摘要:为分析不同发射出口速度、不同发射负载质量对导轨积累热量的影响,建立了导轨温度场模型,计算了导轨各点温度变化过程,并和光纤光栅温度传感器测量结果对比,验证了模型及测量结果的正确性。在此基础上,设计并进行了三种类型实验,分析了在不同发射速度、不同发射负载质量以及相同发射能级不同发射速度下的导轨热量积累差异。该结论为确定连发间隔、导轨冷却设计提供了有效参考。
摘要:为保证重型装备模块间的接口组对,针对低速重载且对接安装位置低的特殊工况,设计了一种结构紧凑且能实现六自由度运动的混联机构调姿平台。对调姿平台的运动机构和整体结构进行了设计,提出了一种由空间机构与平面机构相结合的六自由度混联调姿平台;基于坐标变换理论进行运动学分析,建立出空间姿态变化与液压缸活塞杆运动关系的反解数学模型;利用MATLAB/Simulink建立反解理论模型,同时基于SimMechanics搭建参数化虚拟样机模型并与Simulink进行联合仿真。结果验证了运动学模型的正确性与运动机构的可行性。
地址:宁波市钱湖南路8号浙江万里学院(315100)
Tel:0574-88222222
招生:0574-88222065 88222066
Email:yzb@zw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