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题名(书名、题名),A=作者(责任者),K=主题词,P=出版物名称,PU=出版社名称,O=机构(作者单位、学位授予单位、专利申请人),L=中图分类号,C=学科分类号,U=全部字段,Y=年(出版发行年、学位年度、标准发布年)
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范例一:(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AND Y=1982-2016
范例二:P=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K=Visual AND Y=2011-2016
摘要:气体绝缘金属封闭输电线路(GIL)已广泛应用在极端环境和紧凑条件下的电力输送,GIL绝缘可靠性关系到系统运行安全稳定,是其规模化应用的基础和关键。特高压苏–通穿江输电采用GIL管廊输电方式,其距离长、电压高,绝缘结构典型,材料特性复杂,运行工况特殊,研发之初无可以借鉴的经验。针对特高压苏–通GIL综合管廊工程,研究掌握了GIL绝缘子用环氧复合材料电、热、力性能及其随温度的变化规律,结合固化动力学–热–力耦合仿真分析了材料工艺流程,开发了释缓界面应力、屏蔽界面缺陷的半导电界面材料,提出了材料关键性能控制指标;基于多物理场耦合仿真与复杂曲面优化设计方法,优化设计了特高压GIL盆式绝缘子结构,发明了哑铃型三支柱绝缘子,提出了苏–通GIL综合管廊基础单元绝缘子和载流结构配置方案;总结详述了GIL真型绝缘子的放电特性。通过研究解决了特高压交流GIL输电中的关键绝缘问题,掌握了特高压交流GIL的核心技术,为先进GIL输电装备自主研发提供了重要依据,为保障华东特高压交流环网可靠运行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
摘要:设计了一种新型的适用于道路检测探地雷达的单周期脉冲发生器。该脉冲发生器包含驱动电路、阶跃恢复二极管(SRD)脉冲形成电路和脉冲整形电路三部分。驱动电路可以使TTL形式的触发脉冲变为电流更大的快前沿脉冲,用来形成给后级电路的驱动脉冲;SRD脉冲产生电路选取渡越时间较小的阶跃恢复二极管结构,通过对前级电路产生的驱动脉冲整形得到负极性高斯脉冲,然后利用微带短路线、肖特基二极管和电容并联实现生成单周期脉冲和振铃抑制的功能,提高超宽带天线辐射的效率以及测量信噪比。测量结果表明,在1MHz脉冲重复频率的情况下,峰峰值最大为23V,脉冲半高宽为138ps,振铃水平为1.25%,而当脉冲重复频率提高到5 MHz,该脉冲发生器产生脉冲波形幅度和带宽基本没有太大变化。这些特征说明,该脉冲发生器具有很高的频率稳定性,且在高分辨率探测应用情景中将会有很好的表现。
摘要:在超、特高压电力系统中,换流变压器阀侧干式套管作为换流变压器连接换流阀的关键设备,其安全运行直接关系到电力系统的可靠性。近年来,国内外发生多起由于电接触失效而导致的套管过热和放电故障,因此有必要对套管载流连接结构的失效机理开展研究分析。该文以±500kV换流变阀侧套管的过热故障为例,计算分析套管在实际运行电流下表带触指的摩擦行程,采用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SEM)和能量色散光谱仪(energy dispersive spectrometer,EDS)对表带触指失效前后的表面和断面进行形貌分析和成分分析,提出表带触指在套管内的劣化机理。研究发现:铜导杆接触区域没有镀银是缩短触指寿命的主要原因,长期的机械磨损和SF6气体分解产物对触指的腐蚀是导致触指劣化的重要因素,相关结论可为套管电连接设计、选型和过热型故障分析提供理论依据。
摘要:以4份番石榴属植物嫩叶为材料,利用L(16)(4~3)正交试验设计方法,对2×Taq Mix、模板DNA、引物浓度3个因素进行4个水平筛选。结果表明,反应各因素对SSR-PCR体系的影响程度为2×Taq Mix用量>DNA模板量>引物浓度,适合番石榴属植物SSR-PCR反应的最佳体系为20μL。反应体系包含了DNA模板40 ng、引物各0.3μmol/L、2×Taq Mix 10μL,ddH2O 4.8μL;运用该优化体系从23对SSR引物中筛选出21对扩增条带清晰、多态性良好的SSR引物,多态引物占比91.30%;利用9份番石榴种质验证了SSR-PCR体系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重复性。
摘要:随着能源互联网的建设和电力物联网技术的成熟,配电网台区终端类产品广泛应用于电力系统配电网台区中,在现有配电物联网架构下,大量台区终端的接入会带来过于中心化、数据安全等问题。首先,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基于区块链技术的配电网分布式台区终端系统,对系统整体架构进行说明,分析了采用分布式终端系统的必要性。然后,提出基于可信芯片的随机数证明共识机制,并从区块传播时间、吞吐量和CPU占用率三方面论证了机制的优越性。最后,对系统的优势进行讨论,同时对区块链技术和电力物联技术的融合进行了展望。
摘要:知识异质性可以通过组织内部知识协同行为(I-KCB)和组织内部非知识协同行为(I-NKCB)的中介作用对创新绩效产生影响。探究其内在机理对于组织而言,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文章设计调查问卷、收集数据,并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对提出的假设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知识异质性对组织I-KCB、I-NKCB均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组织I-KCB对创新绩效有很强的正向促进作用,而组织I-NKCB对创新绩效没有显著的相关性,但I-NKCB对I-KCB具有一定的负向影响,因此,知识异质性一方面可以通过I-KCB的中介效应对创新绩效产生正向影响,另一方面则通过“I-NKCB→I-KCB”的中介效应对创新绩效产生负向影响。
摘要:针对比例积分(proportional integral,简称PI)控制器不能满足永磁同步电机(permanent magnet synchronous motor,简称PMSM)调速系统的控制要求,在传统指数趋近率基础上提出一种新型指数趋近率,基于该新型指数趋近率设计滑模控制器.另外,设计一种扰动观测器,把扰动观测结果反馈至滑模控制器,以降低外部扰动对控制系统的影响.Simulink仿真结果表明:PMSM调速系统负载突增时,相对于传统指数趋近率控制和PI控制,新型指数趋近率控制转速波动最小、抗扰动能力最强;相对于PI控制,新型指数趋近率滑模控制电流响应更快更平稳;相对于传统指数趋近率控制,新型指数趋近率滑模控制稳态转速波动较小、抖振得到更明显的抑制.RT-LAB半实物平台的实验结果表明:PMSM调速系统负载突增时,相对于PI控制,新型指数趋近率控制转速波动更小、转速回到设定值时间更短、电流响应更平稳;相对于传统指数趋近律控制,新型指数趋近律控制稳态交直轴电流波动更小,表明其能更有效地抑制抖振.
摘要:目的改善犁铧在犁耕作业中的减摩抗磨性能。方法以65Mn钢作为犁铧材料基体,采用激光加工技术在65Mn钢表面制备仿蚯蚓头部凹坑与仿蜣螂头部凹槽织构,在水土溶液中开展摩擦学性能试验,采用扫描电镜分析摩擦磨损机制,使用Ansys Fluent数值模拟辅助分析织构犁铧表面的润滑机理,然后利用Navier-Stokes公式分析犁铧织构表面流速和压力分布。结果犁用65Mn钢表面仿蜣螂头部凹坑与仿蚯蚓头部凹槽织构率为20%时具有最优的减摩抗磨性能,与未织构试样相比,摩擦因数分别降低了21.8%和47.3%,磨损率分别降低了18.0%和28.8%。Ansys Fluent数值模拟表明,2类仿生织构试样表面的流体动力润滑能生成一个净正压力区域,增厚润滑油膜,更易产生气穴与空化,降低压力,减少接触面的摩擦,从而有效增强了试样表面的减摩抗磨性能。结论在65Mn钢表面设计不同织构率的仿蜣螂头部凹坑与仿蚯蚓头部凹槽织构可以有效提高犁铧表面的减摩抗磨效果,且在水土溶液润滑下织构率为20%时,凹槽织构能获得最佳的动力润滑和减摩抗磨性能。
摘要:基于自主研制的三维中子-光子耦合输运蒙特卡罗通用程序JMCT(J Monte Carlo Transport Code),采用连续点截面,对国际基准屏蔽VENUS-III模型开展精细建模和中子输运临界及屏蔽计算.临界计算得到系统keff、重要区域的通量及能谱.结果表明,JMCT和MCNP程序的重要区域体通量计数吻合较好,偏差均在1%以内.深穿透屏蔽计算采用外源模式,点探测器计数,JMCT计算值与实验测量值偏差在15%以内,满足屏蔽设计对误差的要求.初步验证了JMCT程序临界及屏蔽计算的可用性.
摘要:通过电化学沉积法和水热法在AA7075铝合金表面制备了ZIF-8/ZnO层,利用超声沉积1H,1 H,2 H,2 H-全氟癸基三乙氧硅烷(PFDS)改性,构建了超疏水转化膜PFDS/ZIF-8/ZnO。采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红外光谱、接触角测试、动电位扫描和阻抗谱,分析了超疏水转化膜的微观结构、化学性质、疏水性、耐蚀性和抑菌性能。结果表明:铝合金表面经过微纳米结构构建了超疏水膜层,其接触角达到156°;在3.5%NaCl盐水浸泡9 d后,膜层试样低频阻抗|Z|_(0.01 Hz)仍然超过106Ω·cm^(2),表现出较好的耐蚀性和耐久性;抗菌测试结果表明,膜层的抑菌率可达到80.6%,表现出良好的抗菌能力。
地址:宁波市钱湖南路8号浙江万里学院(315100)
Tel:0574-88222222
招生:0574-88222065 88222066
Email:yzb@zw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