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题名(书名、题名),A=作者(责任者),K=主题词,P=出版物名称,PU=出版社名称,O=机构(作者单位、学位授予单位、专利申请人),L=中图分类号,C=学科分类号,U=全部字段,Y=年(出版发行年、学位年度、标准发布年)
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范例一:(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AND Y=1982-2016
范例二:P=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K=Visual AND Y=2011-2016
摘要:氨不仅是生产农业肥料和医药分子的关键原料,同时因其具备高能量密度和零碳排放的特性,也被视为极具潜力的能源载体.鉴于当前对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实现氨分子的绿色合成已成为重要任务.其中,利用可再生能源驱动的电化学合成氨技术,因其对环境友好和高效性,被视为替代传统哈伯-博世工艺的绿色路径,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在电化学催化合成氨的研究中,单原子催化剂(SAC)因其独特的性质而备受关注.SAC的孤立金属中心不仅提高了金属原子的利用率,而且有效抑制了氮-氮偶联反应,从而显著提升了催化合成氨的效率,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本文综述了SAC电催化合成氨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旨在为科研工作者提供基础的理论和实验参考.系统总结了不同氮源(包括氮气、硝酸根、亚硝酸根及一氧化氮)合成氨的研究进展,并深入探讨了催化剂的理论和实验设计、催化活性中心的种类及其催化活性,以及真实反应过程中的催化动态行为.首先,介绍了自然和人工固氮系统中的氮循环路径.自然固氮系统展示了氮气、氮氧化物、氨的循环路径,为不同氮物种合成氨方法提供了可借鉴的思路;而人工氮循环则阐述了社会发展、工业生产对自然循环氮平衡的破坏,凸显了电化学人工固氮的必要性.随后,基于理论模拟方法,在原子和分子尺度上总结了不同氮物种在催化剂表面的反应过程.例如,在氮气合成氨过程中探讨了涉及的解离路径、交替缔合及远端缔合路径等.本文详细阐述了催化活性结构的理论筛选方法的重要性,并介绍了如何通过结构稳定性评估、反应物种的吸附活性以及催化活性及选择性的综合考量,来确定最佳的催化活性中心种类及微观结构.随后,总结了科研人员基于理论筛选结果,采用热解策略制备碳载金属SAC的研究进展.这些策略包括,碳基底与金属络合物的混合热解策略、金属有机框架衍生策略、金属辅助小分子热解策略、吸附活性策略及模板牺牲辅助策略等.同时,系统地总结了不同SAC对四种氮前驱体还原反应的催化活性.此外,深入地讨论了催化活性中心如Cu和Fe单原子在合成氨反应过程中的结构动态演化行为,强调了非原位结构可能仅是单原子前驱体,而反应过程中演变结构才是真实催化活性中心.这对于深入理解SAC电催化合成氨的机理和提高催化效率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最后,本文简要探讨了单原子催化剂在合成氨领域所面临的挑战及发展机遇.主要包括(1)发展更为精准的理论预测方法,实现从静态计算向动态模拟的转变,以更准确地预测和解析催化剂在实际反应中的行为机制;(2)积极发展多原子协同位点,从金属单原子到双甚至三原子团簇,利用多原子间的协同作用提升催化效率;(3)发展可替代氨合成路径,如低温等离子体耦合电化学合成氨技术,以推动氨合成技术的绿色化和高效化;(4)结合动态谱学技术的发展及应用,通过在原位甚至工况条件下的探究,深入解析动态反应过程,为催化剂的进一步优化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发展更为精准的理论预测方法、多原子协同位点、可替代氨合成路径以及结合动态谱学技术的进步,我们有望推动单原子催化剂在合成氨领域的应用取得更大突破.
摘要:采用高压釜渗氢、拉伸试验机进行氢化物应力再取向、金相显微镜和图像处理观察测量氢化物取向因子等方法,研究了环向应力和热循环次数对N36锆合金管材氢化物应力再取向的影响,获得了氢化物应力再取向分布规律。结果表明,F_N^(40°)随应力和热循环次数的增加而增大,最后趋于稳定,并且整个试样壁厚截面上的(F_N^(40°))均未超过0.5。在200~400℃上进行1个热循环周次时,氢化物应力再取向的应力阈值在80~95 MPa。
摘要:目的:为提高地震医学救援应急卫勤统计效率,设计一套基于军事综合信息网和远程医学卫星网的应急卫勤统计平台。方法:根据四川芦山4·20 7.0级强烈地震军队医学救援应急卫勤统计特点,对应急统计平台进行需求分析,从平台框架结构、工作流程及各功能模块等方面进行设计。结果:该平台可实现卫勤信息远程上报、快速传输、海量存储、分级汇总、科学分析、全面共享等功能。结论:该平台为统计人员提供了方便快捷的上报及统计途径,为决策人员提供了及时准确的统计信息,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摘要:水库是重要的水利基础设施,水库的安全直接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的安定发展。结合实例介绍了瞬变电磁法在水库病险隐患探测中的野外施工技术和处理解释方法,表明瞬变电磁法是一种有效的水库病险隐患探测技术,为水库的除险加固提供依据。
摘要:本文设计了一种用于阳台农业的智能控制组,包括嵌入式网关控制端和移动控制端。嵌入式网关采用S3C2416芯片搭载WinCE操作系统,该系统能够充分发挥ARM9芯片的数据处理能力,性能高、运行稳定;移动控制端则是基于Android操作系统开发的APP,该系统开源、系统精简且用户量大,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本控制组的设计不仅实现了阳台农业的无线远程控制功能,而且提高了阳台农业的精细化程度。
摘要:针对传统水务现场感知终端数据上报的困难,研发了一种基于窄带物联网的NB远程测控终端,设计了数据传输监测系统的架构。设备采用窄带物联网通信方式实现数据的远程传输,支持2路模拟信号、2路数字信号的采集,并具备串口参数配置、调试信息显示、数据定时上报、异常数据报警、历史数据存储等功能。该文描述了NB-RTU的应用背景,对硬件关键模块的设计进行详细阐述,对嵌入式软件设计流程进行了描述。该设备已在实际现场中应用,供电方便,数据采集高效,运行可靠。实验证明该设备可用于智能抄表、管网监测、管网减耗等场合,可提高数据采集上报的效率,降低数据接入成本,可为同类采集终端设计提供参考。
摘要:目的确定湿疹纳米乳处方中油相、水相、乳化剂、助乳化剂的最优配比。方法通过处方药物溶解在各种非极性溶剂中所需溶剂的最少量及各种油相溶剂的黏度测定筛选最适宜的溶剂;先作空白(未加药)纳米乳的乳化剂/助乳化剂-油-水的伪三元相图进行初筛缩小范围,再固定油相用量,作加药纳米乳的乳化剂-助乳化剂-水的伪三元相图,最后以乳化剂/助乳化剂为一个顶点,制作乳化剂/助乳化剂-油-水的伪三元相图;对处方确定的湿疹纳米乳粒径及粒径分布、ζ-电位、微观结构及形态、稳定性进行评价。结果湿疹纳米乳最优油相溶剂为肉豆蔻酸异丙酯(IPM),空白纳米乳筛选出最优乳化剂为聚氧乙烯醚-40氢化蓖麻油(cremorphor RH-40),加药纳米乳的乳化剂-助乳化剂-水的伪三元相图挑选出5种乳化剂-助乳化剂配比,通过乳化剂/助乳化剂-油-水的伪三元相图制作得到湿疹纳米乳最优处方组成为:聚氧乙烯醚-40氢化蓖麻油-甘油-肉豆蔻酸异丙酯-水=4.6∶1.15∶1.415。经测定湿疹纳米乳平均粒径为41.7 nm,粒度分布在31.9~63.7 nm之间,ζ-电位数值很小(-1.160 mV),表明纳米乳乳滴表面带电荷少,透射电镜观察纳米乳乳滴的微观结构及形态可知乳滴粒子呈球形,无粘连,散在分布,离心前后8 h纳米乳液外观依然澄清,未分层,粒径和包封率未改变,稳定性良好。结论基于伪三元相图法探索湿疹纳米乳处方的系统研究,确定了湿疹纳米乳最优处方组成,其粒径及粒径分布、ζ-电位、微观结构及形态、稳定性皆达到了设计要求,为湿疹纳米乳制备工艺、质量标准、稳定性、正式的药效学、毒理学及临床研究奠定了基础。
摘要:通过对玻璃纤维土工格栅加筋土体的三轴试验研究,分析不同加筋层数、不同围压对试样应力应变关系曲线、抗剪强度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加筋作用效果随着轴向应变的增大而增强;同一种加筋材料,加筋层数越多,加筋效果越明显;加筋使得试样具有一定的延性,并能显示出很强的后期效应;在低围压的情况下,采用加筋的方法来提高土的强度更为合理、有效。
摘要:随着逆变器并联系统规模的增大,电源系统对故障诊断提出了新的要求。结合逆变器并联系统故障诊断的特点,对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通过新的应用思路,将神经网络和专家系统应用到逆变器并联系统的故障诊断中。提出并定义了故障预警的一系列相关概念,设计了预警单元的工作结构。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故障预警单元的分层故障诊断专家系统,详细阐述了故障预警单元的实现以及诊断系统的工作原理。通过原理分析及仿真结果可以看出,提出的方法对神经网络和专家系统在故障诊断中的有效应用具有很好的推动作用和一定的指导意义。
摘要:介绍了一种基于AT89C51单片机测量转速的工作原理。该系统通过采集光电编码器发出的脉冲信号,经单片机计数后,数据由内部程序计算、分析、处理,测得的转速再通过LCD显示出来。
地址:宁波市钱湖南路8号浙江万里学院(315100)
Tel:0574-88222222
招生:0574-88222065 88222066
Email:yzb@zw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