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题名(书名、题名),A=作者(责任者),K=主题词,P=出版物名称,PU=出版社名称,O=机构(作者单位、学位授予单位、专利申请人),L=中图分类号,C=学科分类号,U=全部字段,Y=年(出版发行年、学位年度、标准发布年)
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范例一:(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AND Y=1982-2016
范例二:P=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K=Visual AND Y=2011-2016
摘要:建筑是在早期人类"遮风雨、避寒暑"的庇护所基础上加以技术和艺术的创造发展而成的[1].随着人类经济、艺术、科技、社会和人文的持续发展,建筑的功能也在不断拓展.近年来,全球不断加剧的环境污染、气候变化和能源问题给建筑环境的健康带来了挑战.现代人在建筑中的时间超过80%,因此建筑环境的质量对人的健康十分重要,健康建筑成为全球建筑及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
摘要:Carbon emissions from buildings account for approximately half of China’s total social carbon *** only on the carbon emissions of building operation tends to neglect the carbon emissions of other related parts of the building sector,thus slowing down the progress of carbon peaking in the building *** applying life-cycle analysis to calculate carbon emissions throughout the building’s life cycle,the performance of carbon emissions at each stage of building materials,construction,operation and end-of-life demolition can be identified,so that carbon reduction strategies in building design can be selected..This paper constructed a method for calculating the carbon emissions of green buildings in whole-building life cycle,and conducted a summary analysis of the carbon emissions of 33 projects that were awarded green building *** study found that the Chinese Assessment Standard for Green Buildings has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reducing the carbon emissions of buildings in whole-building life *** with the current average operational carbon emissions of buildings in China,the carbon intensity of green public buildings is 41.43%lower under this standard and the carbon intensity of green residential buildings is 13.99%lower.A carbon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the provisions of the current Chinese Assessment Standard for Green Buildings was conducted,comparing the changes in the carbon intensity of buildings before and after the revision of the *** study concluded that the new version of the standards has a greater impact on public buildings than residential buildings,the requirement of 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 in the production stage of building materials is strengthened in terms of carbon emission during the whole-building life *** study addresses the current problem of unclear 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 effect of green buildings.
摘要:通风空调系统是保障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稳定运行的重要措施,为了避免交叉污染,一般采用全新风空调系统.为了降低能耗和运行费用,很多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采用了变风量运行、热回收装置等节能技术措施,取得了一定的节能效果,但不是很显著.为了进一步实现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的节能运行以降低运行成本,通风空调系统可否采用循环风问题成为实验室设计人员、运行维护人员、使用人员共同关心的话题.近年来,随着一些对室内环境参数有较高恒温要求的高精密仪器设备的应用,循环风问题更加凸显.本文对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采用循环风问题进行了探讨,分析了国内外生物安全实验室相关标准要求、全新风系统的特点与挑战、循环风系统的风险与应对措施、循环风系统生物安全风险管理等,提出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应优先采用全新风系统,当室内工艺设备对周围环境温度有较高要求或者考虑节能运行时,可考虑采用循环风系统,但应对回风进行有效的空气净化处理,同时应加强对循环风系统的生物安全风险管理.
摘要:中国《健康建筑评价标准》(T/ASC 02-2016)将健康建筑定义为"在满足建筑功能的基础上,为建筑使用者提供更加健康的环境、设施和服务,促进建筑使用者身心健康、实现健康性能提升的建筑".发展健康建筑是建筑领域落实"健康中国"战略部署的重要途径,促进健康建筑发展意义重大.本文首先回顾了健康建筑的发展历程,介绍了我国健康建筑的发展背景.其次,梳理了我国健康建筑在2017~2019年间在标准、科研、组织机构、项目、交流等方面的重点工作和主要成果.最后,对我国健康建筑未来在影响因素、跨学科融合、设计方法、健康改造升级及标准等方面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摘要:回顾了美国传染病医院的发展历程,介绍了美国不同时期医院在应对传染性疾病传播方面所采取的一些措施。介绍了美国隔离病房通风空调系统设计方面的一些经验,包括空调系统、气流流向、房间气流组织、房间压力控制、换气次数等方面。
摘要:针对建筑设计和施工、建筑内装设计和施工、既有建筑运行维护等不同建筑阶段的美国绿色建筑评估体系LEED v4版将于2013年发布实施。根据其第4次征求意见稿,分别从适用建筑阶段和类型、评价和分级方法、评价指标体系等方面,重点介绍了其在2009版本基础上的改动;同时,将其与英国绿色建筑评估体系BREEAM及我国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进行了对比分析。最后,分析了LEED的优势和不足,以及一些尚未得到合理解决的技术问题。
摘要:2011年版《广东省海上风电场工程规划》与2017年版的《广东省海上风电发展规划》两个重要文件的发布被看作是广东省海上风电发展的关键点。从2018年起,行业发展进入快车道。随着近海浅水场址的纷纷核准,广东省海上风电的开发建设逐步向近海深水延伸。文章试图回顾两版规划的编制过程、编制原则及编制目的,着重分析近海深水场址选择制约因素相比近海浅水场址的异同,探讨近海深水海上风电场场址选择的制约因素,为广东省近海深水海上风电场的建设提供理论探索。
摘要:[目的]在近海浅水海上风电场场址资源日益稀缺,场址逐步向深远海、大型化、基地化发展的背景下,探讨一种交能融合的分布式海上风电,以规避开放式水域的大型海上风电场常出现的涉海范围广、征海面积大、影响通航安全等问题。[方法]基于已建或正在规划的大型港区配套建设的防波堤进行优选场址,在分析港池与防波堤的功能与布置的基础上,通过对海上风力发电机组及海底电缆的优化布置,可实现技术与经济、政策与环境等多方面的提升。[结果]对比国内数十个开放式水域已建海上风电工程,基于交能融合的分布式海上风电场可显著地缩小场址涉海范围、减少征海面积,并降低对周边区域船舶海上通行的影响,是一种相对安全、经济、环保的海上风电场址类型。[结论]通过对交能融合的分布式海上风电选址与布置的探讨,阐述了该类型海上风电场在节约用海、减少海上碍航物、捆绑送出和就地消纳、施工与运维等多方面的优点,并可将其作为现阶段单一海上风电类型的重要补充,成为一种新的增量海上风电场址资源。
摘要:提出了基于"不保证天数"的细颗粒物(PM2.5)室外设计浓度的确定方法,并给出了我国主要城市PM2.5室外设计浓度。提出了室内PM2.5负荷的概念,并基于此给出了建筑室内PM2.5污染控制设计计算方法。研究了在特定尘源条件下各级过滤器PM2.5的计重效率,为过滤器选型提供基础数据。针对室外大气PM2.5情况,提出了系统的节能运行方案。
摘要:介绍了此法规中的部分重要内容,如玻璃幕墙传热系数U值的计算公式,简单回收期的计算等。通过与我国《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在窗墙比、围护结构传热系数等规定性指标限值方面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其指标限值更加严格;并认为其所运用的方法概念,如用CO2排放量来进行权衡判断、以自我认证制度来完成节能工程,以及通过多种供选选项来辅助建筑师的节能设计等,对我国的建筑节能工作有一定借鉴意义。
地址:宁波市钱湖南路8号浙江万里学院(315100)
Tel:0574-88222222
招生:0574-88222065 88222066
Email:yzb@zw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