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题名(书名、题名),A=作者(责任者),K=主题词,P=出版物名称,PU=出版社名称,O=机构(作者单位、学位授予单位、专利申请人),L=中图分类号,C=学科分类号,U=全部字段,Y=年(出版发行年、学位年度、标准发布年)
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范例一:(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AND Y=1982-2016
范例二:P=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K=Visual AND Y=2011-2016
摘要:针对粮食脂肪酸值检测的过程自动化、批量检测、信息化的需要,设计了全自动脂肪酸值测定仪,运用自动控制技术实现进样、移液、加液、滴定和清洗的连续作业自动化,达到脂肪酸值的快速批量检测。该仪器的开发将减少整个检测过程中检验人员的工作量和劳动强度,提高检测效率,并采用射频技术满足实验室管理信息化的需求,具有广阔的市场应用前景。
摘要:为研究在有机生态型混合基质栽培技术下不同品种百合的生长状况,试验设计为单因素随机区组试验,单一因素为百合品种,其中共设5个水平,包括‘卷丹’百合、‘龙牙’百合、‘兰州’百合、‘麝香’百合、‘香水’百合,分别测定百合地上部的株高、茎粗、叶片数、叶片长度与叶片宽度,和地下部鳞茎的重量、体积、分蘖数、整体横径与纵径以及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共12项指标。结果表明:‘卷丹’百合叶片数最多,鳞茎重量、体积最大,分蘖数最多,同时CAT活性最高,其他指标也较强,因此在混合基质栽培下生长状况更好,其与混合基质栽培技术的契合度更高。
摘要:为研究海南霉素钠预混剂在鸡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征和生物利用度,将16只健康AA鸡随机分成2组,每组8只,采用平行试验设计对两组鸡分别进行单剂量口服给药和静脉注射给药药动学研究,给药量均为1.5 mg/kg bw(相当于7.5 mg/kg混饲给药)。按预定时间点采集血样,血样中海南霉素的含量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HPLC-MS/MS)测定,流动相为乙腈-0.1%甲酸水溶液(90:10,V/V)。实测血药浓度-时间数据使用Winnonlin 5.2药动学分析软件拟合药动学参数。鸡口服给药的药动学参数如下:平均消除半衰期为(T1/2β)约为30.44 h,平均滞留时间(MRT)约为36.40 h,在血浆中的达峰时间(Tmax)约为0.5 h,达峰浓度(Cmax)约为68.87 ng/mL,平均药时曲线下面积(AUC)约为654.95 ng·h/mL,平均生物利用度(F)约为32.82%。鸡静脉注射给药的药动学参数如下:平均消除半衰期约为(T1/2β)为46.40 h,平均滞留时间(MRT)约为30.91 h,平均血浆清除率(CL)约为1.59 L/(kg·h),平均表观分布容积(Vd)约为116.05 L/kg。结果表明海南霉素进入鸡体后分布广泛,消除缓慢,半衰期长;口服海南霉素钠预混剂吸收迅速,但吸收不完全。
摘要:简述当前国内外应用于粮食质量监管的近红外分析网络系统现状,针对我国粮食收储的应用场景及对近红外网络系统的需求,开发了粮食收储品质快速分析专用仪及网络平台。以小麦为例,首先验证小麦模型的重复性和准确度,然后用13台同型号仪器验证该小麦模型的传递能力,其测定结果表明,该专用仪的模型传递效果符合GB/T 24895—2010《粮油检验近红外分析定标模型验证和网络管理与维护通用规则》要求,能够满足网络化应用的需求,最后介绍该网络平台的设计架构及其在四川省的应用案例,通过网络平台实现仪器和数据的统一监控及管理,该系统的高效运行将有效提升粮食质检效率和信息化水平,为"智慧粮食"提供准确高效的质量数据源。
摘要:基于粉煤灰的工程特性和现有地基处理方法的特点,采用高真空击密工法对新近水力吹填的粉煤灰地基进行了加固试验,经过真空排水-击密的多遍循环,在不加填料的情况下显著提高了水力冲填粉煤灰的物理力学指标,满足了设计要求,同时下卧软粘土的工程性质也得到一定程度改善。
摘要:三峡库区巫溪县凤凰山发育有较多呈带状分布危岩体,严重威胁到沿线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本文通过野外地质调查、遥感影像分析和数值模拟分析等方法,总结了凤凰山危岩体的崩塌失稳机理,利用动力学软件DAN-W模拟了危岩体崩塌碎屑流运动全过程,并探讨了群塌效应下碎屑流动力特征和碎屑流运动对建筑物的影响。结果表明:危岩体崩塌碎屑流动力学过程主要分为崩塌启动-碎屑流通-碎屑堆积三个阶段,危岩体BW61和BW68崩塌所产生碎屑流的最大速度分别为22.14 m/s和18.12 m/s,运动距离分别为171 m和182 m,平均厚度分别为1.57 m和1.20 m。两处危岩体发生群崩并转化为碎屑流所产生冲击压强高达132.22 kPa,下方道路和居民建筑有被完全摧毁的风险。相关研究可为三峡库区危岩体风险评价和科学防控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摘要:目的 探讨术后辅助性肝动脉栓塞化疗对残癌低危和残癌高危患者预后的不同影响。方法 进入研究的病例分为干预组 (辅助性动脉栓塞化疗组 )和对照组 (未行辅助性动脉栓塞化疗 ) ,根据残癌的高危因素将肝癌切除术的患者分为残癌高危者和残癌低危者 ,采用病例对照实验设计 ,以单因素统计方法和Cox模型 ,分析研究术后辅助性肝动脉栓塞化疗对肝癌切除术患者预后的影响 ,以及残癌高危因素对辅助性动脉栓塞化疗作用的影响。结果 对于残癌低危患者 ,干预组和对照组术后 1,2 ,3,4年生存率分别为 97.2 %、78.0 %、6 6 .5 %、6 6 .5 %和 91.2 %、81.4 %、70 .3%、5 4 .4 % ,生存率差异无显著性 (P =0 .76 6 7) ;而对于残癌高危患者 ,干预组和对照组术后 1,2 ,3,4年生存率分别为89 .5 %、73.4 %、5 9.2 %、5 3.8%和 70 .5 %、6 1.9%、4 6 .8%、4 6 .8% ,生存率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0 2 9)。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结果显示 ,辅助性动脉栓塞化疗对切除术后肝癌患者预后的影响 ,决定于患者有无残癌的危险因素 ,辅助性动脉栓塞化疗不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 术后给予辅助性肝动脉栓塞化疗 ,可延长有残癌高危因素患者的生存期 ,而对于无残癌危险因素的患者 ,术后辅助性肝动脉栓塞化疗不能延长生存期。
摘要:目的通过探讨植被覆盖与缺血性脑卒中死亡风险的关联性,评估植被覆盖对缺血性脑卒中死亡的影响,从环境层面上为脑卒中健康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4~2018年来自平邑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监测系统中的脑卒中发病、死亡信息及其基线信息。采用队列研究设计,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动态连续收集平邑县2014~2018年植被覆盖暴露测量指标[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NDVI)、土壤调整植被指数(SAVI)、增强植被指数(EVI)]。应用多水平Cox比例风险模型分别计算NDVI、EVI、SAVI与缺血性脑卒中死亡的风险比(HR)和调整的风险比及其95%的置信区间(CI)。结果2014~2018年平邑县共新发缺血性脑卒中16383例,因缺血性脑卒中死亡3697例,多水平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结果显示NDVI、EVI、SAVI的各个水平均与缺血性脑卒中的死亡相关;NDVI和EVI在Q4水平下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死亡的保护作用最强,HR值和95%CI分别为:NDVI-Q3(HR=0.63,95%CI=0.57~0.69)、EVI-Q3(HR=0.58,95%CI=0.53~0.63);SAVI在Q2水平下对缺血性脑卒中的保护作用最强,HR值和95%CI分别为:HR=0.79,95%CI=0.72~0.86。结论植被覆盖对缺血性脑卒中死亡风险具有保护作用。
摘要:为了提高大功率TEA CO2激光器的工作性能,选用大功率旋转火花开关作为功率开关器件,制作了一种由高压谐振充电电路、高抗干扰的开关触发器、大功率旋转火花开关以及倒空式L-C反转电路等组成的脉冲激励电源。介绍了脉冲激励电源的设计方案,给出了电路工作原理,并对其在大功率TEA CO2激光器的实际工作进行了测试和评估。结果表明,所研制的脉冲激励电源可以满足大功率TEA CO2激光器的特殊工作要求,其重复工作频率可以在100~400Hz任意设定,输出工作电压可达40~50kV,电源平均功率>220kW,电源峰值功率高达1000MW。
摘要:目的评价在接种两剂已上市新冠病毒灭活疫苗的人群中序贯加强免疫重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CHO细胞)后的免疫原性和安全性,为制定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的加强免疫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开放性试验设计,筛选入组360例已接种两剂新冠病毒灭活疫苗3~4个月、6~8个月、11~13个月的18周岁及以上研究对象并接种1剂重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CHO细胞)。采集所有研究对象研究用疫苗接种前、接种后14 d血样,用于体液免疫检测,收集研究用疫苗接种后1个月内的所有不良事件。结果本研究入组360例研究对象,按研究对象加强免疫与基础免疫间隔时间分3组(A组91~120 d,B组181~240 d,C组331~390 d),各组120例,无研究对象脱落。三组年龄均值分别为38.13、40.22和45.73岁,各组间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516,P<0.001),A、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68),C组和A、B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三组IgG GMC(几何平均浓度)免疫前分别为4.81、4.23、2.12 AU/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054,P<0.001),C组和A、B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A、B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20);三组免疫后IgG GMC分别为106.69、124.05、80.04 AU/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028,P=0.133)。三组IgG抗体阳转率分别为84.17%、87.50%、79.1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081,P=0.214)。免疫前血清针对Delta变异株和原型株不同组别的中和抗体滴度比较,三组原型株中和抗体GMT(几何平均滴度)为1∶2.18、1∶2.18、1∶2.1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011,P=0.990);三组Delta变异株中和抗体GMT为1∶2.09、1∶2.17、1∶2.1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378,P=0.686)。免疫后血清三组原型株中和抗体GMT为1∶31.09、1∶34.90、1∶21.9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262,P=0.106);三组Delta变异株中和抗体GMT为1∶61.46、1∶77.44、1∶43.7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105,P=0.123)。序贯加强免疫后血清对新型冠状病毒Delta变异株和原型株的中和抗体阳转率分别达到82.78%、83.33%。三组SARS-CoV-2原型株中和抗体阳转率分别为86.67%、87.50%、75.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320,P=0.026),其中C组低于A组和B组;三组SARS-CoV-2 Delta变异株中和抗体阳转率分别为87.50%、84.17%、76.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5.183,P=0.075)。发生不良事件人数为124人,不良事件总体发生率为34.44%。各组发生率分别为35.83%、40.83%和26.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5.487,P=0.064),所有研究对象出现的不良事件以接种部位不良事件为主,主要表现为疫苗接种部位疼痛(23.89%);全身不良事件主要表现为疲劳/乏力(6.94%),未发生与疫苗接种有关的SAEs。结论接种两剂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后序贯加强免疫重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CHO细胞)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和安全性。较长间隔期的免疫前IgG和免疫后原型株中和抗体阳转率较低,不同间隔期的免疫后IgG、Delta变异株和原型株中和抗体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建议基础免疫后6~8个月为最佳的接种间隔。
地址:宁波市钱湖南路8号浙江万里学院(315100)
Tel:0574-88222222
招生:0574-88222065 88222066
Email:yzb@zw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