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题名(书名、题名),A=作者(责任者),K=主题词,P=出版物名称,PU=出版社名称,O=机构(作者单位、学位授予单位、专利申请人),L=中图分类号,C=学科分类号,U=全部字段,Y=年(出版发行年、学位年度、标准发布年)
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范例一:(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AND Y=1982-2016
范例二:P=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K=Visual AND Y=2011-2016
摘要:目的初步探讨新型三维穿刺定位器对经椎间孔入路经皮内窥镜技术穿刺准确性和透视辐射量的影响。方法在10具新鲜解冻尸体标本上进行穿刺操作。由一名高年资医师使用新型三维穿刺定位器在尸体左边的L4/L5和L5/S1节段进行定位穿刺(A组);由同一名医师用传统方法在尸体右边L4/L5和L5/S1节段进行定位穿刺(B组)。记录每个节段操作的前后位和侧位透视次数、穿刺次数及辐射剂量,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10具标本L4/L5节段穿刺顺利完成;9具标本L5/S1节段穿刺顺利完成,1具因髂嵴太高等原因无法完成穿刺。在L4/L5和L5/S1节段,A组在透视次数、穿刺次数和辐射剂量上均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型三维穿刺定位器能提高50.00%~51.34%的穿刺准确率,降低38.78%~41.06%的辐射剂量。结论在经椎间孔入路经皮内窥镜技术中,新型三维穿刺定位器可有效提高定位穿刺时的准确性,减少透视次数和辐射剂量。
摘要:概述分布式卫星干涉合成孔径雷达(InSAR)系统的定义、组成、工作体制、应用领域及特点。综述了4个典型的分布式卫星InSAR系统发展现状,分析了总体技术、编队控制、三同步和基线测量四项系统关键技术。讨论了分布式卫星InSAR系统的高分辨率与宽观测带、实时与准实时和多功能发展方向。针对可实现高分辨率与宽观测带的多通道技术,分析了相位中心个数与重频的关系,并以一发三收模式为例,设计分辨率1 m、观测带宽度30 km波位参数,并分析总结其技术难点。针对有望实现实时与准实时监视的中、高轨InSAR系统,分析了处理器带宽、合成孔径时间、天线尺寸、峰值功率和基线等参数与轨道高度的相互关系。以轨道高度30 000 km为例,设计分辨率5 m、覆盖范围600 km波位参数,分析并总结了系统的关键技术。
摘要:目的:研制黄热病毒与流感病毒及其分型集合检测芯片。方法:设计并合成60mer寡核苷酸(Oligo)探针用于制备检测芯片。提取黄热病、甲型流感病毒核酸,以限制性显示技术进行扩增标记,完成杂交后对芯片进行扫描和数据分析。结果:Oligo探针与相应的荧光标记样本杂交后,大部分能检测出阳性荧光信号,而空白对照和阴性对照均为阴性信号。结论:寡核苷酸芯片技术可应用于多种病毒的检测及分型,从而为多种病毒感染的早期鉴别诊断提供科学依据。
摘要:穿支皮瓣由皮肤穿支血管供血,是常用的组织缺损修复形式,但头颈部解剖复杂、缺损形式多样以及穿支血管解剖变异等,阻碍了穿支皮瓣在口腔颌面-头颈部缺损修复中的进一步应用。迄今为止,国内外对于穿支皮瓣修复口腔颌面-头颈部缺损临床应用缺少相关治疗指南,穿支血管的术前评价缺乏统一标准,穿支皮瓣的应用设计缺乏科学的规范,穿支皮瓣修复术后缺少客观的监测和评价体系。为进一步统一和规范穿支皮瓣在口腔颌面-头颈部缺损修复中的应用,提高重建效果,本共识总结全国多家著名医学院校及附属医院口腔颌面外科专家团队的实践经验,供临床医师参考。
摘要:目的评价七叶神安滴丸治疗气虚型失眠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区组随机、双盲单模拟、安慰剂平行对照、多中心、优效性试验设计方法。将288例失眠患者以3∶1的比例随机分为试验组(216例)和对照组(72例)。试验组口服七叶神安滴丸,对照组口服安慰剂,6丸/次,3次/d。完成4周治疗后,通过失眠严重指数量表(ISI)治疗前后变化评价其有效性,通过生命体征、不良事件、实验室检查及体格检查评价药物安全性。结果治疗4周后,治疗后全分析集(FAS)中试验组的ISI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分(P<0.0001)。符合方案集(PPS)中试验组的ISI评分同样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01),PPS与FAS结果分析一致。治疗后试验组FAS集总有效率是85.64%,对照组是38.2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PPS集总有效率为88.11%,对照组是38.7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PS与FAS结果分析一致。试验组共发生17例次不良事件,对照组共发生3例次不良事件,经评定与药物无关。结论七叶神安滴丸治疗气虚型失眠症疗效确切,能够改善失眠患者的失眠严重程度,且安全性良好。
摘要:2005年是中国承诺碳减排目标的基准年份,因而也是中国城市碳减排战略制定和近中期低碳转型的基准年份和对照年份。中国城市2005年CO_2排放数据的一致性、全面性和精准性对于中国所有城市和每个具体城市的目标考核和评估都有重要意义。基于中国高空间分辨率网格数据(CHRED 2.0)、城市层面统计数据以及大量现场调研和走访,建立2005年中国城市CO_2排放数据集,包括工业能源排放、工业过程排放、农业排放、服务业排放、城镇生活排放、农村生活排放、交通排放7个部门的直接排放数据和间接排放数据。该数据集的建立汇总了86名研究人员的工作成果,在企业、城市不同行业与部门、城市工业和城市总化石能源等不同层面进行了大量的交叉验证和数据分析,有效保障了数据的精确性和准确性。结果显示,2005年中国城市碳排放呈现出较大的体量差异和空间格局差异。排放前10的城市几乎比排放后10的城市的排放量高出两个数量级。高排放城市基本都是城市群的核心城市。东部城市直接排放占全国直接排放比例最高,达到44.59%,其次是西部城市21.76%,中部城市22.70%,东北城市10.95%。
地址:宁波市钱湖南路8号浙江万里学院(315100)
Tel:0574-88222222
招生:0574-88222065 88222066
Email:yzb@zw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