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题名(书名、题名),A=作者(责任者),K=主题词,P=出版物名称,PU=出版社名称,O=机构(作者单位、学位授予单位、专利申请人),L=中图分类号,C=学科分类号,U=全部字段,Y=年(出版发行年、学位年度、标准发布年)
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范例一:(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AND Y=1982-2016
范例二:P=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K=Visual AND Y=2011-2016
摘要:A good strategy was brought forward for designing efficient haptens and complete antigens for 3-amino-2-oxazolidinone (AOZ). Haptens designed newly were achieved facilely in good yield by using LiCI-N(Et)3 as new catalysis system, the structure of which was elucidated by spectroscopy analysis, such as NMR and MS. Novel antigens for AOZ were prepared successfully by convenient active ester method. The ratios of haptens 3 and 4 to carrier proteins were proven respectively as 41 : 1 (5a), 39:1 (6a), 11:1 (5b) and 9:1 (6b) by trinitrobenzene sulfonic acid (TNBS) method. The results of indirect competitive ELISA (ic-ELISA) of antiserums indicated that the haptens with a short unsaturated side chain can evoke specific immune response effectively.
摘要:在两种介质分界面上引入相位梯度形成相位梯度界面,这将使该界面的出射光和入射光之间产生相移.因此,与普通分界面不同,该界面对光的传播行为有着重大影响.为深入认识梯度相位界面的光学特性,本文研究了光在该类界面上的一般性传播规律.从费马原理出发,采用稳态相位法推导了基于相位梯度界面条件下的二维和三维广义反射和折射定律,该定律表明分界面也会成为影响光传播行为的重要因素,可以作为新的波前调制工具.利用广义反射和折射定律讨论了相位梯度对光传播行为的影响规律,得出了二维和三维情形下的临界条件(全反射和全透射条件),阐明了反射角不等于入射角、异常反射和折射、非平面反射和折射等一些新颖光学现象出现的原因;提出了以相位梯度界面为光学变换核心单元,依据广义反射和折射定律进行光学设计的思路,并以平面透镜和平面轴锥镜为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与实验验证,实验结果和理论值符合较好,可为拓展广义定律在平面光学设计、自由曲面光学设计以及复杂光束控制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摘要:利用改进粒子群遗传算法对ZWY-80-37L矿用扒渣机的工作机构优化设计,根据工作机构的结构特点和工作原理,以挖掘力做功最小为目标函数,对铰接点和关键部位进行编号并对该机构的铰点位置、杆件角度进行参数化描述;根据所选算法通过MATLAB编程对工作结构数学模型进行优化分析计算,并利用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对优化前后工作机构虚拟样机正确性进行验证分析。
摘要:针对叶轮这一类循环周期对称结构在服役中常出现的局部损坏及振动局部化问题,在链式周期结构的能带理论基础上,通过建立环向周期结构原胞中弹性波传播问题的计算方法,得到了整体循环对称结构的能带结构及其独特动力学特性,并揭示了振动局部化的形成机制.首先,采用Euler-Bernoulli梁模型和Kirchhoff板模型对离心叶轮较薄的区域进行力学建模,同时根据对应的力学假设和边界条件对弯曲波方程进行求解;进一步,推导出了弯曲波沿周向波导传播的传递矩阵并计算了有限空间Lyapunov指数,结果表明:经典Euler-Bernoulli梁模型无法准确描述弯曲波沿周向波导的传播规律,而Kirchhoff板模型可以在较宽的范围内给出5000 Hz附近的带隙;最后,采用有限元方法对离心叶轮结构的能带结构进行了数值计算,并对计算结果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离心叶轮中存在能带结构,并具有3个“驻波型”带隙和1个“局域共振”带隙.其中,“局域共振”带隙的存在是离心叶轮中出现振动局部化现象的原因之一,即当外界作用在离心叶轮上的激振力频率落入“局域共振”带隙范围内时,弯曲波在周向的传递受阻,能量聚集于部分叶片上,表现为“周期性循环对称破缺”.研究结果揭示了循环对称结构动力学的独特特性,能够为进一步完善离心叶轮的减振及气动/结构协同设计准则提供理论基础.
摘要:该文针对陕北矿区煤矿井下综采工作面粉尘和燃油车辆尾气等空气污染物运移问题,搭建了受限空间多源粉尘及尾气运移物理模拟平台,设计了综采工作面多源粉尘和尾气运移规律教学实验,旨在使学生深刻理解煤矿井下受限空间风流场作用下粉尘和尾气的运移规律。实验中学生参与了实验粉尘样品制备、实验模拟平台运行、实验数据读取、粉尘与尾气采集、粉尘粒径与尾气组分测试、数据处理与分析、实验后平台清理等全过程,提升了动手操作能力,培养了团体协作精神,增强了科研意识。
摘要:提出了一种三维数字像重建及其显示的软件系统结构设计和实现方法 .整个软件系统结构是根据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思想 ,利用 Visual C+ + 6 .0的编程环境和 MFC提供的各种资源建立的 .三维数字成像系统的功能模块 ,如三维编码数据的采集、解调、重建和三维数字像的显示 ,都通过相应的应用类设计实现 .此外 ,通过将 Open GL技术嵌入到软件系统实现了三维数字图像的各种快速显示方法 ,包括顶点显示、网格显示和纹理映射显示 .结果证明 ,该软件系统提供了友好的图形用户界面、高效的数据处理和重建。
摘要:为解决黄土地区紧邻地铁盾构隧道施工难度大、支护体系设计复杂、隧道变形控制难等问题,以西安市某与地铁隧道小净距上跨的地道基坑工程为背景,采用考虑土体小应变硬化特性的有限元方法,分析传统分区分块开挖法、“隔离桩+土体加固”法和超前管幕法对地铁隧道变形的控制效果。基于排桩隔离、管幕压制的地铁隧道变形控制思路,提出“管幕+隔离桩”的地铁隧道变形控制新方法,并对新方法施工期和工后期的地铁隧道变形进行监测分析。结果表明:1)新方法将管幕和隔离桩连接,使土体回弹荷载由管幕和桩体自重力、桩土摩擦力共同承担,能够有效限制管幕位移,极大程度地减小隧道上浮;2)相较于传统分区分块开挖法、“隔离桩+土体加固”法和超前管幕法,新方法将地铁隧道最大上浮量分别减少了68%、57%、72%,控制管幕整体上浮效果显著;3)由地铁隧道变形监测数据可知,新方法提出的管幕与隔离桩连接节点设计方法可行,能够约束管幕两端与跨中的位移;4)采用新方法后,隧道实测拱顶最大上浮量为0.8 mm,最大沉降量为1.4 mm,满足隧道的变形控制要求。
摘要:半导体探测器具有优异的性能因而被广泛应用于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测量,以传统型Si-PIN半导体探测器与复合型CdTe半导体探测器为研究对象,分别从材料属性、探测效率、能量分辨率等方面对两种探测器进行对比,重点分析探测器灵敏区厚度、入射X射线能量、后级电路成型时间等因素对其性能的影响,并对由逃逸峰、空穴拖尾效应所导致的X射线荧光能谱的差异进行分析;同时,针对探测器空穴收集不完全的问题,基于FPGA设计了带有上升时间甄别功能的数字多道脉冲幅度分析器,能够有效消除空穴拖尾的影响,提高能量分辨率。从实验结果可知:对能量低于15keV的射线,Si-PIN与CdTe探测器的探测效率基本相当;对能量大于15keV的射线,CdTe探测器的的探测效率明显占优;Si-PIN探测器的最佳成形时间约为10μs,CdTe探测器的最佳成形时间约为2.6μs,因而CdTe探测器更适用于高计数率条件;对于不同能量的X射线,Si-PIN探测器的能量分辨率优于CdTe探测器;CdTe探测器具有明显的空穴拖尾效应,将CdTe探测器与带上升时间甄别功能的数字多道脉冲幅度分析器配合使用,其能量分辨率显著提高。
摘要:HMD-7500型多功能全液压锚杆钻机由冲击回转动力头、夹持器机构、多维连杆变角机构、大臂给进机构、液压系统等几个部分组成,所有动作全部采用液压驱动方式实现。介绍了钻机的结构形式、机构设计、技术参数、特点,以及工业性试验的情况。
摘要:为提高光电稳瞄系统内框架结构动力学模型准确度和仿真分析效率,提出了基于多种群遗传退火算法的结构动力学模型修正方法。以某光电稳瞄系统内框架为研究对象,通过动力子结构法建立有限元模型,对比模态测试结果,采用多种群遗传退火算法及相关性分析对有限元模型进行修正,得到全局优化下内框架轴承的六向刚度值,并对修正后的模型进行了实验验证。结果表明,有限元模型与实验结果能较好地匹配,各阶模态相关性在0.8以上,频率误差在9.05%以内,计算效率提高95%以上。最终形成了高效可行的模型修正方案,为光电稳瞄系统内框架结构设计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地址:宁波市钱湖南路8号浙江万里学院(315100)
Tel:0574-88222222
招生:0574-88222065 88222066
Email:yzb@zw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