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作者=Xiao"
192,655 条 记 录,以下是41-50 订阅
视图:
排序:
阿多诺线团:从卢卡奇的艺术自为到门克的审美否定
收藏 引用
《黑龙江社会科学》2025年 第2期 93-100,150页
作者:李进书 马孝怡河北大学文学院河北保定071052 
阿多诺的艺术自主理论犹如一个阿里阿德涅线团,贯穿于卢卡奇的艺术自为观、韦尔默的自主艺术论、詹姆逊的艺术自反理论、朗西埃的审美经验自主思想以及门克的审美否定理论中。阿多诺艺术自主理论之所以被卢卡奇和詹姆逊等理论家视作共...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考虑水土参数变异性的盾构隧道开挖面支护力设计方法
收藏 引用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2025年 第1期22卷 259-271页
作者:胡子威 雷明锋 张运波 肖凤龙 杨鹏亮 贾朝军中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湖南长沙410075 重载铁路工程结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湖南长沙410075 
随着隧道工程技术的发展,稳健性设计已成为确保工程安全与效率的关键。鉴于传统的确定性计算无法充分考虑地层和水力参数空间变异性对盾构隧道开挖面稳定性影响的问题,采用随机场理论,充分考虑地层参数的空间变异性及其自相关性的影响...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数字孪生介入文旅空间设计策略研究——以东湖楚城为例
收藏 引用
《华中建筑》2025年 第2期43卷 79-84页
作者:肖雨轩 魏晶晶合肥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 
在城市资源、环境、物理空间发展约束日益增加的新常态背景下,以数字孪生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正加快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对经济、社会、生态等进行体系重构、流程再造、能力重塑。数字孪生介入文旅空间是转型的方向之一,以东湖景区样本...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接调考释
收藏 引用
《戏剧艺术》2025年 第1期 58-70页
作者:谭笑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 
接调是古代曲乐学中一个较为冷僻的术语。其内涵在南宋姜夔《白石道人歌曲》中已有体现,而它作为一个理论术语则出现在明中叶南曲盛行之后。接调是南曲曲牌联套中过曲的一种特殊呈现。当接调与起调属于同一曲牌时,其首句板式有着较大的...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逆向创新突破设计技术瓶颈的实现机制——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的案例研究
收藏 引用
《财经问题研究》2025年 第2期 92-105页
作者:冉佳森 肖静华广州大学管理学院广东广州510006 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广东广州510275 
通过逆向创新突破设计技术瓶颈对中国科技自立自强和科技强国建设具有重大意义。本文通过对一家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的探索性案例研究发现,逆向工程与反向学习的动态交互构成逆向创新的关键行动,数字可供性构成逆向创新的内在机制,突破...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梁楷写意人物画中的禅宗思想及其价值意蕴探赜
收藏 引用
《蚌埠学院学报》2025年 第1期14卷 21-26页
作者:陈一笑滁州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安徽滁州239000 
禅宗是印度佛教和中国儒家、道家思想相融合而形成的本土化佛教宗派,具有浓厚的哲学内涵和美学色彩。南宋禅宗思想的审美化、艺术化以及梁楷的个人性情、生活经历联袂促使梁楷与禅宗紧密相连,这种关联对于梁楷减笔、泼墨风格的生成具有...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理性的悖谬与文明的反思——阿多诺对于理性的批判及其启示
收藏 引用
《理论探讨》2025年 第1期 132-140页
作者:王晓升华中科技大学哲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人是理性的动物,但是这个理性是从生存斗争中产生出来的,如果我们把理性局限在生存斗争中,把理性变成工具理性,那么这个理性之中一定包含野蛮,也一定会导致文明的危机。人类的生存斗争就会包含自我毁灭,道德的行为会走向自己的反面。即...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论广告创意的神话
收藏 引用
《新闻大学》2011年 第2期 74-78,88页
作者:胡翼青 高小燕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江苏南京210093 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陕西西安710069 
广告创意常常被认为是广告运作的中心环节,广告业的核心竞争力。然而,作为大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告无论是在其内容还是其艺术表现形式方面都谈不上是一种创意。从历史的发展看,创意也不天生就是广告人的核心价值观,在很长的一段历...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传统美学传承视角下南浔古镇延展空间设计研究
收藏 引用
《上海包装》2025年 第2期 92-94页
作者:周靓 张潇西安美术学院陕西西安710065 
随着时代的发展,古镇面临商业化改造的压力。过度的商业化改造会破坏其历史风貌,不利于文化的保护和传播。概述了南浔古镇的基本情况及其延展空间的相关内容,提出了传统美学传承视角下南浔古镇延展空间的设计方法,以期为古镇的文脉延续...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生命之树》创作记
收藏 引用
《艺术研究(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报)》2025年 第1期 74-76页
作者:卢虓澳门科技大学中国澳门 中国艺术研究院 
本文记录了创作《生命之树》过程中的思考与实践。此幅画作以中国画山水画的形式,围绕“树”这一主题展开创作,试图通过对树木的解构与重构,展现其生命力与精神气质。文章详细记录了作品《生命之树》的创作过程,包括画面布局、树木与山...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