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题名(书名、题名),A=作者(责任者),K=主题词,P=出版物名称,PU=出版社名称,O=机构(作者单位、学位授予单位、专利申请人),L=中图分类号,C=学科分类号,U=全部字段,Y=年(出版发行年、学位年度、标准发布年)
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范例一:(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AND Y=1982-2016
范例二:P=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K=Visual AND Y=2011-2016
摘要:对西安200 MeV质子应用装置的负氢离子源及低能束流传输线(LEBT)进行束流实验测量,实验中通过测量不同螺线管电流下的束流发射度相图分布,得到了离子源出口的Twiss参数;根据Twiss参数设计了尺寸紧凑的单螺线管LEBT进行实验,得到了离子源出口的负氢离子束流强度。提出了一种在没有Q/A分析磁铁条件下混合束中负氢离子束流强度的测量方法,该方法通过测定纯电子束和混合束在不同螺线管电流条件下的传输效率,求解得到混合束中的负氢离子束流强度。
摘要: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是老年人最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也是引起认知功能障碍的最常见原因之一。目前对CSVD的治疗有很大的局限性。CSVD的病理机制、临床表现和影像学表现的异质性,以及对本病缺乏共识,均可影响相关药物临床试验的进展。为了给CSVD的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并为今后的临床实践增加特异性药物的选择,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和中国卒中学会脑小血管病分会联合起草本共识。期望规范CSVD相关临床试验来评价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为CSVD的治疗提供可靠的证据支持。
摘要:自主设计、合成了系列新型邻胺基苯甲酰胺类化合物,并对其进行了杀虫活性、安全性、毒性、工艺、制剂、温室和/或田间防治效果等研究,获得了Ia、Ib和Ic等系列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杀虫活性化合物。结果表明化合物Ic等对咀嚼口器害虫如粘虫和小菜蛾等的活性较邻胺基苯甲酰胺类杀虫剂氯虫苯甲酰胺水平相当或更胜一筹,对刺吸口器害虫如蚜虫等的活性远优于氯虫苯甲酰胺及溴氰虫酰胺。田间药效试验进一步证实,Ic等对咀嚼口器害虫如水稻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甜菜夜蛾等的防治效果相当于或优于氯虫苯甲酰胺,对刺吸口器害虫如蚜虫等的防治效果优于溴氰虫酰胺。新型邻胺基苯甲酰胺类化合物Ic等可作为候选杀虫剂进一步研究开发。
摘要:利用计算机网络和人工智能技术,通过将河蟹养殖方面的科研成果和河蟹养殖专家的宝贵经验系统归纳集成,建立起综合性强、智能化程度高、简单方便的河蟹养殖专家决策系统。河蟹养殖专家决策系统共有9大模块:苗种生产技术决策、河蟹亲蟹越冬技术决策、幼蟹和一龄蟹培育技术、成蟹养殖技术决策、河蟹营养与饵料技术决策、河蟹病虫害防治技术决策、河蟹捕捞技术决策、河蟹池塘产量预测技术决策、无公害河蟹养殖技术决策。
摘要:研究香蕉皮单宁对大肠杆菌的抑菌机理,为香蕉皮的高效利用以及新型食品生物抑菌剂的开发提供理论基础。采用二倍稀释涂布平板法测定香蕉皮单宁对大肠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通过测定菌液中碱性磷酸酶(AKP)、核酸和葡萄糖等含量变化,反映菌体细胞壁完整性、细胞膜完整性、消耗糖量变化,以此为指标对抑菌机理做出初步分析。香蕉皮单宁对大肠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为2.5mg/m L。菌液中碱性磷酸酶(AKP)前后含量无明显变化;菌液中核酸存在明显差异,1MIC实验组是对照的两倍。香蕉皮单宁通过破坏细胞膜的完整性发挥抑菌作用。
摘要:穿支皮瓣由皮肤穿支血管供血,是常用的组织缺损修复形式,但头颈部解剖复杂、缺损形式多样以及穿支血管解剖变异等,阻碍了穿支皮瓣在口腔颌面-头颈部缺损修复中的进一步应用。迄今为止,国内外对于穿支皮瓣修复口腔颌面-头颈部缺损临床应用缺少相关治疗指南,穿支血管的术前评价缺乏统一标准,穿支皮瓣的应用设计缺乏科学的规范,穿支皮瓣修复术后缺少客观的监测和评价体系。为进一步统一和规范穿支皮瓣在口腔颌面-头颈部缺损修复中的应用,提高重建效果,本共识总结全国多家著名医学院校及附属医院口腔颌面外科专家团队的实践经验,供临床医师参考。
摘要:2005年是中国承诺碳减排目标的基准年份,因而也是中国城市碳减排战略制定和近中期低碳转型的基准年份和对照年份。中国城市2005年CO_2排放数据的一致性、全面性和精准性对于中国所有城市和每个具体城市的目标考核和评估都有重要意义。基于中国高空间分辨率网格数据(CHRED 2.0)、城市层面统计数据以及大量现场调研和走访,建立2005年中国城市CO_2排放数据集,包括工业能源排放、工业过程排放、农业排放、服务业排放、城镇生活排放、农村生活排放、交通排放7个部门的直接排放数据和间接排放数据。该数据集的建立汇总了86名研究人员的工作成果,在企业、城市不同行业与部门、城市工业和城市总化石能源等不同层面进行了大量的交叉验证和数据分析,有效保障了数据的精确性和准确性。结果显示,2005年中国城市碳排放呈现出较大的体量差异和空间格局差异。排放前10的城市几乎比排放后10的城市的排放量高出两个数量级。高排放城市基本都是城市群的核心城市。东部城市直接排放占全国直接排放比例最高,达到44.59%,其次是西部城市21.76%,中部城市22.70%,东北城市10.95%。
地址:宁波市钱湖南路8号浙江万里学院(315100)
Tel:0574-88222222
招生:0574-88222065 88222066
Email:yzb@zw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