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题名(书名、题名),A=作者(责任者),K=主题词,P=出版物名称,PU=出版社名称,O=机构(作者单位、学位授予单位、专利申请人),L=中图分类号,C=学科分类号,U=全部字段,Y=年(出版发行年、学位年度、标准发布年)
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范例一:(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AND Y=1982-2016
范例二:P=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K=Visual AND Y=2011-2016
摘要:针对东北垄作区保护性耕作由于缺乏相应的玉米中耕机具,出现秸秆覆盖地无法中耕的问题,设计了垄台修复中耕施肥机。该机利用旋耕碎秆装置在垄沟旋转作业,进行碎秆、除草,并将旋起的土分散在垄沟两侧,同时地轮驱动施肥,垄台修复轮进行镇压修垄、盖肥。田间试验结果表明,该机器防堵性能好,垄台修复和施肥效果均达到设计要求,符合东北垄作区秸秆覆盖地的使用要求。
摘要:在以《华盖集·题记》为标志的“杂文的自觉”之后,《华盖集续编》在文体、样式及美学方面呈现出更加繁复的多样性和试验性。与之相关的则是鲁迅1926年8月离开北京后,在上海-厦门-广州间的短暂的“漂泊”状态,这种状态指向一种重要的文学风格意义。以《华盖集续编》中的“通信系列”为线索,兼及鲁迅同时期其他书信写作,对鲁迅杂文在语汇、句子、风格和作者形象不同层面的风格扩张进行系统分析,可以看到,鲁迅此期间的杂文写作,在内心面向、审美自律和社会政治寓意指涉性上都呈现出一种高度内敛同时又高度外化甚至游戏化的倾向。这种写作法不仅是对漂泊或客居状态的描摹和派遣,或对此前“北京时期”遭际的回顾与反思,更是鲁迅文学内在能量与形式可能性的逻辑发展,也是它将自身现实批判兴趣和历史表现抱负收缩凝聚在高度个人化和“作者式”的杂文文体内在强度之内的技法淬炼。因此,鲁迅漂泊期的书信体写作,作为“路上杂文”,也可被视为鲁迅文学“第二次诞生”这一文学史事件的组成部分。在具体的鲁迅文学发展阶段论意义上,这个瞬间和文体实验行动也构成过渡期“杂文的自觉”同晚期“杂文的自由”之间的连接点和风格预演。
摘要:逆向教学设计以"由峰至原"的逻辑视角,先明确教学效果,再选择合适的评估证据,最终完成学习活动的设计,用大概念统领单元教学从而实现追求理解的教育目的,落实学科素养的发展。以高中化学"氧化还原反应"为例,参照逆向教学的三个阶段和单页模板进行了实践尝试。
摘要:为了生成复杂模型表面的几何纹理,提出一种三维模型的高效雕刻方法.首先根据用户交互方式生成手绘线条,通过曲线细化操作确定手绘曲线经过的三维模型表面边点,并去除手绘曲线经过的模型三角面片,将去除部分经三角剖分成小三角面片之后再插入到原始模型中;然后计算三维模型上的顶点到手绘线条集的距离,确定三维模型上与手绘曲线集的距离小于等于特定纹理宽度的顶点,并根据用户选取的轮廓函数计算顶点平移距离以及平移方向;最后对三维模型上手绘线条附近的顶点进行平移,得到模型的雕刻效果.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方便、高效地实现三维模型表面的线条雕刻效果.
摘要:涉及在石油开发的深层岩土工程中,岩石断裂韧性参数的获取,对工程设计有着重要的意义。但以往通常采取深井岩芯以获取岩石断裂韧性,成本昂贵,加之在无围压条件下测试,不能反映深部地层的真实性质。在有围压岩石断裂韧性测试数据的基础上,发现断裂韧性与岩石抗拉强度之间存在较好的统计关系,据此利用测井数据建立了预测深部地层岩石断裂韧性的模型。
摘要:鲁迅“杂文的自觉”是一个哲学意义上的“事件”,也是一个具有批评理论意义的概念构造,并非传记或文学史上的局部或阶段性问题,而是通过“鲁迅文学的第二次诞生”关系到鲁迅文学乃至整个新文学起源期的整体阐释。在1925-1926年间的鲁迅创作中,可见“杂文发生学”的散点和多点起源。这个起源在1924年的创作中处于酝酿和萌动状态,在1925年底《〈华盖集〉题辞》中达到临界点或爆发点,再经由1926年的“漂流”与“大时代”的正面碰撞。本文梳理1925年上半年在鲁迅的散文诗、杂感和翻译写作中“杂文之发生”的脉络和表现方式,认为在文体并行和混合状态里,杂文的胜出标志着鲁迅克服种种困境、挑战和危机,最终在针对近代文学制度的“非常态”或“例外状态”中作为文学世界的“主权者”出场,在写作的新强度和更高的普遍性层面,走向一种超越固有文类和表现手法的总体艺术风格。
摘要:世纪之交以来,中国高等院校的本科教育更加注重与社会需求接轨,在此背景下,很多高校尤其是地方理工类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开始尝试向创意写作专业方向转型,并制订了全新的人才培养方案。这种转型必将对传统的中国当代文学课程带来冲击和挑战,围绕培养学生各种创意策划与写作能力这一核心目标,中国当代文学课程要从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与方法、教学考核测评方式等各个方面进行改革创新探索。
摘要:多学科耦合环境中,不确定性分析对于整个工程系统的设计优化过程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多学科系统不确定性分析方法中的协同不确定性分析法(Collaborative uncertainty analysis,CUA)对于系统输出方差的求解存在计算精度较低,计算效率不高的缺点。在分析导致上述缺点的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改进的协同不确定性分析法(Modified collaborative uncertainty analysis,MCUA)。该方法的基本思想是将原协同不确定性分析法中分布式并行的优化体系与以泰勒近似和灵敏度分析为基础对耦合变量和系统输出的方差进行估算的方法相结合,对系统输出的均值与方差进行估算,并经过二次优化获得系统的稳健最优设计方案。算例结果表明,采用改进的协同不确定性分析法计算得到的系统输出方差相比原方法具有更高的精度,是分析多学科系统中不确定性传播的有效方法。
摘要:针对水质预测中传统BP神经网络模型收敛速度慢,对隐层结点选取缺乏有效的手段等问题,引入了遗传算法优化BP网络的结构和隐层神经元阈值和连接权值,通过设计灵活的实数编码方案和新型交叉算子等,对实数编码遗传算法进行改进,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的实数编码遗传算法优化BP神经网络(IGA-BP)的水质预测新模型,并以安徽蚌埠蚌埠闸逐周水质监测的PH值数据为例,进行水质预测,通过与传统的GA-BP神经网络以及BP神经网络的水质预测模型对比,结果表明,这种预测方法训练的BP神经网络收敛速度快,样本逼近精度高且泛化能力强。
摘要:介绍了如何利用可视化编程语言,实现复杂的总线测试软件设计的思路、结构及组成,并结合与高级语言的特HP VEEVXIHP VEE点,具体设计了集成化的惯性仪器测试应用软件。
地址:宁波市钱湖南路8号浙江万里学院(315100)
Tel:0574-88222222
招生:0574-88222065 88222066
Email:yzb@zw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