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题名(书名、题名),A=作者(责任者),K=主题词,P=出版物名称,PU=出版社名称,O=机构(作者单位、学位授予单位、专利申请人),L=中图分类号,C=学科分类号,U=全部字段,Y=年(出版发行年、学位年度、标准发布年)
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范例一:(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AND Y=1982-2016
范例二:P=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K=Visual AND Y=2011-2016
摘要:为研究区域内农田土壤Cd、As的污染特征和来源,对云南某典型喀斯特区域农田内70个表层土壤样品、4个土壤剖面和10个岩石样品中的Cd、As元素含量进行分析测试。结果表明:区域内土壤中Cd含量变异范围为0.05~3.86 mg/kg,As含量变化范围为11.9~301mg/kg;区域内深层土壤中Cd、As元素含量均高于筛选值;岩石中Cd元素含量为0.13~1.49 mg/kg,As元素含量为1.4~319 mg/kg。综合分析,区域内土壤中Cd、As元素异常的原因主要是高背景地质来源或风化结果所致。
摘要:高线轧机油膜轴承工况条件极为恶劣,为了保证轧机油膜轴承在多种工况下的安全性,采用有限元方法耦合求解润滑方程和温黏方程,分析了不同工况下轧机油膜轴承的关键静动特性润滑性能参数,并对多种工况条件下轴承的润滑特性进行了校核。在高速重载工况下,轴承的温升偏高,可以通过增加冷却润滑油的流量或采用具有高热导率的轴承材料来加强散热;在低速重载工况下,轴承的比压较高,油膜厚度较小,可以通过增大轴承宽度来提高轴承的安全性。同时,应当减小轧机在恶劣工况条件下的连续运行时间,降低对轴承的损伤,延长其使用寿命。
摘要:传统光学镜头调焦生产多依赖半自动化操作,直接影响镜头质量和生产效率。为了提升镜头模组的生产效率,保证调焦质量,根据生产需求,设计了一种具有12工位的新型自动调焦机。分析了调焦机设备的结构及工作原理,引入机械臂代替传统上下料,采用摩尔纹调焦算法开发了调焦系统,改进设计了点胶装置,利用电子计算机、PLC设计了相应的控制系统及硬件电路,编写了上位机、触摸屏人机界面、运动控制程序、调焦程序等。实际调试试验结果表明,该调焦机运行效果良好,提升了调焦机布置灵活性和空间利用率,使系统能根据胶筒胶水余量、温度参数实时控制出胶量,保证了点胶均匀性和可靠性,实现了系统运动控制和生产状态参数的实时监测,可以满足企业生产要求。
摘要:无人机航空摄影测量是一种新兴的测量手段,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以广州大学地理科学学院为例,介绍了该校地信专业无人机航测教学实验的教学情况。该实验包含内业与外业两部分,涵盖了航线设计、无人机航拍、像控、空三加密、DOM制作等无人机航测的全流程。该实验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对相关高校和专业开设类似实验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摘要:树冠体积和表面积是树木生物量计算中非常重要的参数。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找出一套基于地面三维激光扫描系统的树木树冠体积和表面积的高精度测量和计算方法。研究方法如下:首先,介绍了该方法的外业作业流程,主要有控制点布设、控制靶标布设、控制点和靶标的坐标测量、设站、扫描等。其次,描述了内业数据处理流程,包括点云数据的配准、以1 cm为间隔分割点云、点云层表面点的筛选、内部点的剔除、分层构面等。然后,基于点云分层所构多边形,求算树冠体积和表面积。最后,以广州大学校园内的8颗样本树为例,将计算结果与前人的研究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使用本研究方法所测得的树冠体积和表面积计算结果更为合理、精度也更高。因此,本方法实现了高效、无损、精确的获取树冠的体积和表面积,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和应用价值。
摘要:通过对比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ransmissible gastroenteritis virus,TGEV)主要流行毒株的M基因序列,选择其高度保守的区域设计LAMP引物,以羟基萘酚蓝(HNB)为指示剂,建立了1种快速检测TGEV的可视化环介导等温扩增方法。结果显示,采用建立的方法在恒温水浴锅中约1 h即可完成检测;用该方法检测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猪轮状病毒,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猪细小病毒,猪圆环病毒,均不发生交叉反应;以pET-21b-M质粒为模板评价所建立方法的敏感性,最低检测限为3.7×10^3个拷贝,比普通PCR方法高2个数量级;在反应前向反应体系中加入HNB,反应结束后阳性反应管颜色从紫罗兰色变为天蓝色,阴性反应管颜色无变化,且阴阳性管颜色差异明显。用建立的方法对收集的42份临床腹泻样品进行检测,共检测到21份样品阳性。为快速检测TGEV提供方法。
摘要:目的探讨低氧预处理人牙髓干细胞移植(H-hDPSCs)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新生大鼠脑白质损伤及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影响。方法将健康7 d龄Sprague-Dawley新生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HIBD组、常氧培养hDPSC移植组(N-hDPSCs组)及低氧预处理hDPSC移植组(H-hDPSCs组),每组11只。采用经典的Rice-Vannucci法复制HIBD模型。模型复制后7 d采用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巢蛋白(Nestin)免疫荧光双标法检测大鼠侧脑室室管膜下区内源性神经干细胞(NSCs)的增殖;模型复制后3周,滑竿实验、Y迷宫实验及模型复制后4周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大鼠的运动及空间记忆能力;行为学实验后采用神经元特异性核蛋白(NeuN)免疫荧光法检测大鼠脑组织皮层和海马CA1区神经元的表达;采用髓鞘碱性蛋白(MBP)及神经纤维丝蛋白重链(NF200)免疫荧光双标法检测纹状体及胼胝体区髓鞘及神经纤维的表达。结果HIBD组模型复制后7 d的侧脑室室管膜下区增殖NSCs数较假手术组少(P<0.05),N-hDPSCs组、H-hDPSCs组较HIBD组多,但较假手术组少(P<0.05),N-hDPSCs组较H-hDPSCs组少(P<0.05)。N-hDPSCs组、H-hDPSCs组模型复制后3周爬杆时间较假手术组长(P<0.05),但较HIBD组短(P<0.05),H-hDPSCs组较N-hDPSCs组短(P<0.05)。HIBD组新异臂停留时间较假手术组短(P<0.05),N-hDPSCs组、H-hDPSCs组较HIBD组长(P<0.05),但较假手术组短(P<0.05),而N-hDPSCs组较H-hDPSCs组短(P<0.05)。各组大鼠第1天、第2天、第3天、第4天逃避潜伏期比较,经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结果:(1)不同时间点逃避潜伏期有差异(F=662.825,P=0.000);(2)各组逃避潜伏期有差异(F=109.286,P=0.000),N-hDPSCs组、H-hDPSCs组大鼠较假手术组长(P<0.05),但均较HIBD组短(P<0.05),H-hDPSCs组较N-hDPSCs组短(P<0.05);(3)各组逃避潜伏期变化趋势有差异(F=20.543,P=0.000)。N-hDPSCs组、H-hDPSCs组大鼠在第5天的空间探索实验中穿台次数较假手术组少(P<0.05),但较HIBD组多(P<0.05),H-hDPSCs组较N-hDPSCs组多(P<0.05)。N-hDPSCs组、H-hDPSCs组大鼠在目标象逗留时间百分比较假手术组小(P<0.05),但较HIBD组多(P<0.05),H-hDPSCs组较N-hDPSCs组多(P<0.05)。NhDPSCs组、H-hDPSCs组NeuN阳性细胞数较HIBD组多(P<0.05),但较假手术组少(P<0.05),N-hDPSCs组较H-hDPSCs组少(P<0.05)。N-hDPSCs组、H-hDPSCs组纹状体、胼胝体区MBP、NF200蛋白平均荧光强度高于HIBD组(P<0.05),但低于假手术组(P<0.05),H-hDPSCs组高于N-hDPSCs组(P<0.05)。结论HhDPSCs与N-hDPSCs移植可有效改善HIBD新生大鼠远期行为学,并促进HIBD新生大鼠内源性NSCs的增殖,减轻脑白质损伤进而促进HIBD神经修复,且H-hDPSCs移植的疗效优于N-hDPSCs。
摘要:建立了航空拖曳诱饵系统的物理数学模型,并对诱饵释放过程中,系统的动态特性进行了仿真研究。应用集中质量法,将柔性拖曳缆绳离散为一系列由阻尼弹簧连接的节点,建立了缆绳的动态模型;对诱饵进行受力分析,建立了诱饵的六自由度模型;提出了缆绳与诱饵的耦合条件,以使模型更加完整。对诱饵释放过程中系统的动态特性进行了仿真研究,给出并分析了缆绳的形状、张力和诱饵的姿态角等参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载机飞行马赫数越大,缆绳下沉量越小,因此,应控制释放过程中载机最大飞行速度,以避免缆绳进入载机的高温尾喷流区。为避免出现"鱼钩"现象,应尽量减小诱饵的释放初速度与载机空速方向的夹角。按梯形速度释放诱饵时,缆绳中拉力的最大值比匀速释放诱饵时要小,且诱饵的俯仰角变化没有匀速释放时剧烈,因此建议以梯形速度释放诱饵。
摘要:无锡中瑞生态城作为尚在规划的绿色生态城区实践之一,其能源规划需以指标体系作为指导。以确立该项目的建筑能源规划指标为目的,基于公共能耗监测平台数据、实地调研及标准规范,从上海既有单体建筑典型模型及其校验出发,采用eQUEST软件和情景分析法建立办公、商店、宾馆饭店三类公共建筑的无锡区域建筑能耗预测基准模型,并参考统计结果对基准模型的模拟结果做出评价,由此得到:无锡中瑞生态城的办公建筑总电耗指标为92~95 kW·h/(m^2·a),商场建筑的总电耗指标为168~172 k W·h/(m^2·a),宾馆饭店建筑的总电耗指标为110~113 kW·h/(m^2·a)。
摘要:当前,大多数数字油田建设中数据采集均采用工业控制模式。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工控模式层级多、设备多、承载数据量低、数据传输慢等问题突显。针对以上问题,该文次研究设计了一种基于MQTT协议的新型采油井物联网采集终端,以达到生产数据高效采集、降低运维管理难度的目的。采集终端包括硬件和嵌入式软件两个部分,其中硬件设计主要包括数据采集、通信、联网、存储、供电及调试等模块;软件设计主要在嵌入式实时多线程操作系统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开发,通过周期计算、电参和压力采集、远程启停及参数配置等线程来实现数据自动采集、耗电量统计、油井远程启停和变频控制等功能。同时,在操作系统中添加OTA组件,可实现采集终端系统的远程升级。
地址:宁波市钱湖南路8号浙江万里学院(315100)
Tel:0574-88222222
招生:0574-88222065 88222066
Email:yzb@zw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