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题名(书名、题名),A=作者(责任者),K=主题词,P=出版物名称,PU=出版社名称,O=机构(作者单位、学位授予单位、专利申请人),L=中图分类号,C=学科分类号,U=全部字段,Y=年(出版发行年、学位年度、标准发布年)
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范例一:(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AND Y=1982-2016
范例二:P=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K=Visual AND Y=2011-2016
摘要:卵泡抑素(Follistatin,FS)可通过旁分泌和自分泌的方式抑制促卵泡素(FSH)的分泌,从而影响动物的繁殖机能。本研究拟通过分析水牛的FS cDNA序列来分析其繁殖性能低的可能原因。试验参照GenBank公布的奶牛的FS cDNA序列设计引物,通过RT-PCR技术扩增目的基因,再将其亚克隆到pMD-18T克隆载体进行测序。测序结果显示本试验成功获得了水牛的FS cDNA序列。同源性及进化树分析提示FS在哺乳动物进化上高度保守。研究发现两处氨基酸的突变,这可能影响FS正常的生物学功能发挥,从而影响水牛的繁殖机能。
摘要:目的了解急性腹泻患者对口服补液盐(ORS)的认知水平、选择意愿及使用情况,探讨护理干预措施。方法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对137例急性腹泻病住院患者进行调查,评估患者对ORS的认知水平、选择意愿;给予护理干预措施后.再次调查,比较护理干预前后患者对ORS认知水平的异同。结果本组患者对ORS的认知水平、选择意愿及正确服用率普遍较低;文化程度、患腹泻病次数、曾接触过ORS信息宣教等因素与ORS认知水平和选择意愿呈正相关。护理干预后,患者对ORS的认知情况明显改善,平均得分由(7.28±5.02)上升到(11.15±4.08)(t=7.00,P=0.000);对ORS的选用率由原来的13.86%上升到72.26%(x^2=95.26,P=0.000);ORS正确服用率由原来的7.29%升高到68.61%(x^2=109.35.P=0.000)。结论护理干预措施能提高腹泻患者对ORS的认知水平、选择意愿和正确使用率。
摘要:目的通过比较不同的声刺激模式对前庭诱发肌性电位的影响,确定前庭诱发肌性电位检测的最佳声刺激模式。方法 9名健康志愿者被随机分成三组,按3×3拉丁方析因设计,对3个不同频率(250、500、750 Hz)、3个不同刺激重复率(5、7、10 Hz)、3个不同平台时间(2、5、10 ms)的短纯音诱发的前庭诱发肌性电位(VEMP)进行测试,每人以随机次序进行9次测试。比较前庭诱发肌性电位的诱发率、潜伏期、波间幅度及双侧幅度不对称比。结果不同短纯音频率对双侧VEMP的潜伏期及幅度及双侧幅度不对称比均有影响,按500、250、750 Hz顺序,双侧P13/N23潜伏期依次增加;双侧P13/N23幅度依次减少;双侧幅度不对称比依次增加。500 Hz短纯音刺激时双侧幅度最大且双侧幅度不对称比最小;5、7、10 Hz 3种不同刺激重复率对双侧VEMP的潜伏期、波间幅度及双侧幅度不对称比均无影响,2、5、10 ms 3种短纯音不同平台持续时间对双侧VEMP的幅度有影响,按10、5、2 ms顺序,双侧VEMP的幅度逐渐增加。而3种短纯音不同平台持续时间对双侧VEMP的潜伏期、双侧幅度不对称比未有明显影响。结论 VEMP的最佳声刺激参数为平台时间2 ms、频率500 Hz、刺激重复率5 Hz。
摘要:哺乳动物正呼肠孤病毒(MRV)是双链RNA病毒,可以感染自然宿主的哺乳动物和脊椎动物。为建立一种针对3型哺乳动物正呼肠孤病毒(MRV-3)的特异且快速的检测方法,本研究根据Genbank登录的MRV-3(OQ627746-OQ627755)S1基因保守区设计1对特异性引物,并从MRV-3中扩增S1基因,构建重组质粒p MD18-S1,经PCR和测序鉴定正确后作为质粒标准品,经反应体系及反应条件优化后首次初步建立了检测MRV-3的SYBR Green I荧光定量PCR(q PCR)方法。将质粒标准品10倍倍比稀释后作为模板经该q PCR扩增,建立标准曲线,结果显示,质粒标准品在1.3×10^(8)拷贝/μL~1.3×10^(3)拷贝/μL与各自的Ct值均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斜率为-3.1706,R^(2)为0.9999,熔解曲线为单峰。以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牛肠道病毒(BEV)、水牛匈爱病毒(Buf Hu V)、牛冠状病毒(BCo V)、牛细小病毒(BPV)和MRV-3的基因组DNA/c DNA为模板,利用本研究建立的q PCR方法检测,评估该方法的特异性;将质粒标准品10倍倍比稀释至1.3×10^(2)拷贝/μL~1.3×10^(8)拷贝/μL后作为模板,分别利用本研究建立的q PCR和常规PCR检测,比较两种方法的检测结果,评估本研究建立q PCR方法的敏感性;以1.3×10^(3)拷贝/μL~1.3×10^(7)拷贝/μL 5个不同浓度的质粒标准品为模板,利用该方法分别进行批内和批间的重复性试验,评估该方法的重复性。结果显示,该方法只能检测出MRV-3,其他相关病原的检测结果均为阴性;该q PCR对质粒标准品的检测限为1.3×10^(3)拷贝/μL,比常规PCR敏感性高10 000倍;批内和批间重复性试验的变异系数均小于或等于1.0%,表明该q PCR方法特异性强、敏感性高、重复性好。利用该方法检测220份牛粪便样品,结果显示MRV-3的检出率(3.64%,8/220)高于常规PCR的检出率(1.36%,3/220),两种检测方法的阳性符合率达100%,阴性符合率为97.75%,总符合率为97.78%。综上所述,本研究首次建立的检测MRV-3的SYBR Green I q PCR方法可以用于临床牛腹泻病原的检测,为MRV-3尤其是牛源MRV-3提供了一种快速灵敏的检测手段,也为MRV-3的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
摘要:目的探讨基于循证医学证据的集束化干预策略对重症监护病房(ICU)中央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LABSI)发病率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设计、多中心合作的方法,对全国41所医院54个ICU进行研究,2013年10月1日—2014年9月30日所有入住ICU并留置中央静脉导管(CVC)的患者作为监测对象。2013年10月—2014年3月收集基线资料作为干预前资料;2014年4—9月各参与医院进行干预措施的持续推广,此间收集的资料作为干预后资料,对干预前后资料进行比较。结果干预前后中央静脉导管使用率(44.18%VS44.6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26,P=0.019)。干预前后CLABSI发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及95%CI为0.82(0.59-1.13),P=0.10]。干预前后置管部位构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6.264,P<0.001),干预后股静脉置管(17.25%VS 13.72%)及两个及以上部位置管(2.27%VS 1.44%)的置管比例有所降低。干预后,手卫生的执行率和正确率分别为79.73%、91.47%,均高于干预前的76.14%、74.26%(均P<0.001);干预前后皮肤消毒剂构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61,P<0.001),其中氯己定乙醇所占比例升高(29.62%VS 50.56%)。除每日评估并记录外,其他防控措施的依从性干预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使用无菌大铺巾、置管者着装合格、端口消毒合格率均有不同程度提高。结论插管干预和维护干预两者结合的集束化干预策略得到有效落实,但其对CLABSI的干预效果有待更进一步研究。
摘要:结合海南岛某建设工程场地岩土工程勘察成果,总结了琼北地区高阶地及火山岩台地局部分布的火山灰沉积土岩土参数特异性,探讨该类型特殊土岩土工程特性。通过现场钻探、标准贯入试验、波速测试及室内土物理力学试验、光释光测试、X荧光半定量全分析及矿物X射线衍射分析等,探讨其沉积成因、时代,提出基本工程特性参数建议值,为该类型土利用和地基处理提供依据,减少工程风险发生。
摘要:目的 制备并优化紫草素纳米结构脂质载体(NLC),并对其进行表征、创面刺激性测试及抗炎活性评价。方法 通过饱和溶解度测定、脂质相容性和乳化能力筛选了紫草素NLC的处方。以粒径和多分散系数(PDI)为指标,考察紫草素NLC的制备方法,并采用该方法制备紫草素NLC,单因素法考察固液脂质比、总脂质用量、乳化剂用量和投药量的范围。通过正交试验考察固液脂质比、总脂质用量、投药量对PDI和载药量的影响,得到最优处方,并对其进行验证及表征。通过在大鼠背部表皮造成破损后连续给药,测试紫草素NLC的创面刺激性。采用脂多糖诱导RAW264.7细胞炎症模型,以NO释放率为指标评价紫草素NLC的体外抗炎活性。结果 采用Transcutol P为液体脂质,固体脂质为双硬脂酸甘油酯,乳化剂为BRIJ?O20,采用薄膜水化法制备NLC,最优处方:乳化剂用量为6%,固液脂质比为4∶6,总脂质用量为6%,投药量为20 mg。大鼠背部破损皮肤均未见红斑或水肿,皮肤组织结构均基本正常,同时等剂量下的紫草素NLC抑制RAW264.7释放NO的能力存在比紫草素更强的趋势。结论 制得的紫草素NLC载药量高,粒径均一。紫草素被制成NLC后,对创面无刺激性,细胞毒性有所下降,同时具有较好的抗炎活性。
摘要:采用4因子5水平通用旋转组合设计,研究了黔油14号产量与栽培因素(N、P、K、密度)间的关系,建立了各因素与产量的回归数学模型,并进行了黔油14号高产栽培优化方案分析,获得了黔油14号在黔西、安顺地区产量达170 kg/667m2以上,在遵义、黔东南产量达175 kg/667m2以上,在贵阳、黔南产量达140 kg/667m2以上的优化栽培方案。
摘要:为了比较四川白兔不同杂交组合的生产能力及肉质性能,筛选出表现优异的杂交组合。选择四川白兔、加利福尼亚兔、齐卡新西兰白兔和弗朗德兔作为亲本并以纯种四川白兔为对照组,设计四川白兔×加利福尼亚兔,四川白兔×齐卡新西兰白兔,四川白兔×弗朗德兔3个杂交组合,通过繁殖、产肉和肉质性能的27个性状指标来比较优劣。测定结果显示:繁殖性能方面,四川白兔×齐卡新西兰白兔组合的胎产仔数、胎产活仔数、21日龄仔兔数、断奶仔兔数显著高于其他组合(P<0.05),四川白兔×齐卡新西兰白兔和四川白兔×弗朗德兔组合的21日龄窝重和断奶体重显著高于其他组合(P<0.05);产肉性能方面,四川白兔×齐卡新西兰白兔组合的料重比、全净膛屠宰率以及半净膛屠宰率显著高于其他杂交组合(P<0.05),四川白兔×齐卡新西兰白兔和四川白兔×弗朗德兔组合的28日龄断奶重、84日龄重、日增重和宰前活重显著高于其他组合(P<0.05);肉质性能方面,四川白兔×齐卡新西兰白兔组合的滴水损失显著低于其他组合,其他肉质指标差异不显著。综合繁殖、产肉和肉质性能考虑,四川白兔×齐卡新西兰白兔组合为最优杂交组合,建议生产中选择齐卡新西兰白兔作为四川白兔杂交改良的父本进行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了解我国呼吸学科肺隐球菌病的诊疗现状,完善对HIV阴性肺隐球菌病临床特征的认识。方法采用前瞻性、多中心、开放性队列研究设计,通过涂片培养、抗原检测及组织病理学检查等病原学诊断方法,在22家参研单位呼吸科普通病房和呼吸重症监护室筛检肺隐球菌病,连续纳入研究期间收治的所有HIV阴性肺隐球菌病病例,采集并分析主要临床资料。结果共入选肺隐球菌病患者457例,其中播散性感染占3.28%(15/457),病死率0.88%(4/457),主要的诊断依据为组织标本病理检查的阳性结果(74.40%,340/457)和隐球菌抗原检测的阳性结果(37.64%,172/457)。肺隐球菌病占同时期呼吸科住院患者总人数的2.04‰(457/223 748),华南地区、华东地区该比例最高;70.24%(321/457)的患者不合并任何基础疾病,87.75%(401/457)的患者无已知免疫缺陷;咳嗽、咳痰为最常见的临床症状,25.16%(115/457)的患者无任何临床症状和体征。在影像表现方面,肺内多发病变多于孤立病变,胸膜下病变多于肺门周围或内中带病变,形态上则以直径1~5 cm的中等大小结节和直径3 mm~1 cm的小结节最为常见。血清隐球菌抗原的敏感率为71.99%(203/282), 抗原阳性患者在基础免疫状态、临床症状、影像学表现以及感染类型等方面均有别于抗原阴性患者。免疫缺陷患者在临床症状和体征、感染相关炎症指标水平、影像学特点、血清隐球菌抗原阳性率以及预后等方面有别于非免疫缺陷患者。结论我国HIV阴性肺隐球菌病多数无合并基础疾病或免疫缺陷,总体预后良好,但临床类型多样,临床表现和影像表现复杂多变,早期诊断难度较大。
地址:宁波市钱湖南路8号浙江万里学院(315100)
Tel:0574-88222222
招生:0574-88222065 88222066
Email:yzb@zw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