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题名(书名、题名),A=作者(责任者),K=主题词,P=出版物名称,PU=出版社名称,O=机构(作者单位、学位授予单位、专利申请人),L=中图分类号,C=学科分类号,U=全部字段,Y=年(出版发行年、学位年度、标准发布年)
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范例一:(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AND Y=1982-2016
范例二:P=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K=Visual AND Y=2011-2016
摘要:为探明在不同灌水量下青稞氮磷钾适宜施用量和最佳配比,研究不同灌水量下氮磷钾配施对青稞产量、品质的影响,2018—2019年以春性二棱青稞品种陇青1号为指示品种,在甘肃河西灌区大田栽培条件下采用裂区试验设计,设置灌水为主区、施肥为副区并采用“3414”设计进行田间试验。对青稞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及品质进行方差分析的结果表明,在各灌水处理下,青稞产量构成因素各项测定指标至少与1个其他指标极显著或显著相关性;在相同氮磷钾配比下青稞平均产量全生育期灌水2次和全生育期灌水1次较全生育期不灌水分别显著增产59.5%、52.8%,灌水2次较全灌水1次增产4.4%;各灌水处理下,13个施肥处理较不施肥处理显著增产,增产率分别为不灌水0.1%~26.2%、灌水1次0.9%~28.3%、灌水2次7.8%~22.7%,且施肥处理N2P2K3、N2P2K0和N3P2K2产量始终较高;各灌水处理下,氮、磷、钾施用量和产量的三元二次回归方程均能反应青稞产量与氮磷钾三要素之间的极显著相关关系。一元二次肥料效应方程下,青稞最高产量施肥量分别为N 189.11 kg/hm2(全生育期不灌水)、186.75 kg/hm2(全生育期灌水1次)和196.50 kg/hm2(全生育期灌水2次);P2O561.69 kg/hm2(全生育期不灌水)、48.77 kg/hm2(全生育期灌水1次)和-27.38 kg/hm2(全生育期灌水2次);K2O 61.11 kg/hm2(全生育期不灌水)、60.60 kg/hm2(全生育期灌水1次)和77.44 kg/hm2(全生育期灌水2次)。整体而言,青稞籽粒蛋白质含量随着灌水量增加而降低,籽粒淀粉含量随着灌水量增加而升高。推荐该区春青稞生育期浇水1次,即于拔节期按1500 m3/hm2灌入。在此水分条件下推荐的N、P2O5、K2O施用量分别为186.75、48.77、60.60 kg/hm2,此时青稞籽粒产量可达到4355.24 kg/hm2。
摘要:目的探索并评价医院中医药师承管理新模式的效果。方法以2014年1月~2017年1月北京市房山区中医医院第一届院级师承人员为研究对象,将SECI知识转化模型引入医院中医药师承管理工作,通过跟师学习、临床实践、集中学习、参与培训、共同读经典、撰写文章、创办专刊、承担科研项目、修订院级师承管理办法等方式,实现中医药隐性知识的社会化、外部化、综合化、内部化,并通过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分别在师承前后对导师和继承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医院在师承期间共组织院内培训12次,院外培训17次,完成市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1项;师承人员在院内及全国《伤寒论》比赛中均获得优异成绩;出版师承专刊4期、师承学术汇编1部;申报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6项;修订医院师承工作方案,完善院级师承制度,督导考核21次;以院级师承为契机开展了区级师承。问卷调查结果提示师承前后继承人的专业技能有明显提高(P0.05),师承前后导师的带教水平、临床水平、科研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管理学SECI模型引入中医药师承管理切实可行,能够提升师承效果,促进中医药知识的继承与发展,加快中医药人才的培养。
摘要:为满足提高作物产量、品质和肥料利用率、减轻农业面源污染、提升耕地质量、促进农作物高产优质等方面的要求,分析了6种不同种类肥料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期筛选更适宜巢湖流域水稻生长的肥料品种,从而形成大面积应用模式。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不同肥料品种,不施肥处理(CK)、常规施肥(CF)、控失肥(T1)、缓释掺混肥(T2)、水稻专用肥(T3)和腐植酸复合肥(T4),6种施肥处理进行田间小区试验。于成熟期分析水稻产量、品质以及氮肥利用率。与CF相比,新型肥料在水稻的产量和品质方面均有所提高,T1水稻产量最高为10453.95 kg·hm^(-2),腐植酸复合肥处理较CK和CF产量分别增加16.4%和13.3%。控失肥处理的氮肥利用率最高,达到48.57%。在水稻品质方面,CK总体食味品质显著低于其他处理,蛋白质含量最高的处理为T4。控失肥和腐植酸复合肥可以显著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其中腐植酸复合肥价格低有利于节约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地址:宁波市钱湖南路8号浙江万里学院(315100)
Tel:0574-88222222
招生:0574-88222065 88222066
Email:yzb@zwu.edu.cn